fbpx

中秋與佛教,月亮與佛法,彼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自古以來,中秋賞月,闔家團聚,那是一年中的大日子,華人向來十分重視。今天我們賞月,多數在公園、山上,或家中陽臺、天台,很少會到佛寺裏去的。但在古代,寺內觀月是一種風氣。晚唐詩人皮日休有一首七言絕句,名為〈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便是記載了文人在寺中賞月之情。天竺寺即今天的法鏡寺,位於浙江杭州西湖畔靈隱山南麓。靈隱山又稱飛來峰,為我國佛教名山之一。全詩如下: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詩句翻成白話文如下: 潔白的桂花瓣零零落落從天而降,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邊散落下來。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天上發生了甚麼事。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人間的吧!

寺中觀月賞桂,感覺歡欣而輕快,這是此詩特別之處,與許多其他描寫中秋或賞月之詩作截然不同,全詩不說淒涼、凋零、哀怨或憂愁,而是充滿輕鬆的情調。詩人透過對月下桂花的憐惜,展現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在中國曆法中,每年的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兩次月圓,分屬春季和秋季的中間。古代社會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風俗。而在佛教中,這兩天還多添了一層特殊意義,相傳佛陀釋迦牟尼涅槃的日子,正正就是農曆二月十五月圓之日。《大般涅槃經》有載:「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前後圍遶。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以佛神力出大音聲。」

月光在佛法中代表清靜、明亮。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首次以「印度」來稱呼天竺。玄奘說,印度的本意就是「月亮」。在印度這片土地上,佛陀及歷代僧眾、菩薩,就像月亮照耀一樣,給世間被紅塵俗務所煩擾的芸芸眾生帶來清涼與光明。

八月十五則是一年中月亮最大最圓的日子,有人認為,月光代佛陀無邊的智慧普照著一切眾生。大乘佛教中的月光菩薩聖誕日,就正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這一天。月光菩薩又稱月光照遍菩薩,以其般若智慧遍照世間,能攝納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使之免受貪、嗔、痴三毒煩惱。

佛學裏還有「一月三身」之說。所謂「一月三身」,就是一月之月體、月光、月影三身。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

「月體」比喻「法身」,又稱自性身,指佛陀證悟的法性。佛教謂此法身不生不滅,無二無別,無為無作,無形無相,無去無來,無始無終,名為如來藏,遍在諸眾生身。法身是離語言、文字、思量的境界,例如佛陀真正的法身即是諸法的自性,如同空虛,橫遍十方,充塞法界,隨時隨地與眾生同在。

「月光」比喻「報身」,又稱受用身、第二身,是諸佛所修功德感報之圓滿色身。例如報身是佛陀從久遠以來,以法身為因,修習六度萬行,積集無量福德智慧而獲得的佛果色身。一般來說,「報身」常居色界四禪天頂──色究竟天,為入初地以上菩薩現形說法。

「月影」則比喻「應身」,又稱變化身,例如釋迦牟尼之肉身,是諸佛為度化眾生,救苦救難,應眾生根器,以大悲願心,隨處隨類權巧化現世間的種種色身。

星雲大師說:「佛陀真正的樣子是清淨無為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永離眾患,畢竟安樂,十力具足,妙用無窮,萬古不變,歷劫常存,福智圓滿,萬德莊嚴。佛陀雖然自證圓滿法性,然而法身無相,不能為眾生所見,因此,佛陀為了慈悲化益眾生,示現『報身』與『應身』。」

佛經裏還有很多以滿月來比喻圓滿清淨的妙語,例如《雜阿含經》描述佛陀時說:「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行步如鵝王,面如淨滿月」;經中又以清淨明亮之月色比喻諸善男子對於正法生淨信心,如理思維,依教奉行:「譬如明月淨分光明,色澤日夜增明,乃至月滿,一切圓淨。」由此可見,中秋與佛教,月亮與佛法,彼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