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終須壞滅?

古印度的世界觀:世界中心是須彌山,往外為四大洲、八小洲等
古印度的世界觀:世界中心是須彌山,往外為四大洲、八小洲等

藏  文:འཇིག་རྟེན།
羅馬拼音:jig ten
漢文意譯:世間

(羅馬拼音與英文不同,t唸成不送氣清音,等同粵語「釘」的聲母;jig ten唸如粵語「直釘」。)

我們居住的這個「世間」,藏文稱為འཇིག་རྟེན། (jig ten)。འཇིག (jig) 是破壞或滅亡;རྟེན (ten) 是「所依」,即基礎、依據、憑藉。世間是眾生依存之處,故名「所依」。འཇིག་རྟེན། (jig ten) 整個詞語的字面意思就是「壞滅的所依」。(按:「世間」與「世界」意思相近,但用法不盡相同。有時,「世間」不僅指我們所居的此一「世界」,更泛指整個輪迴。)

藏文「世間」一詞,符合其梵文原意──「世間」梵文loka,源於帶有「毀壞」意義的語根√luj。世親菩薩《俱舍論》云︰「此有漏法……亦名世間。可毀壞故,有對治故。」為甚麼梵文、藏文都稱此世間為「壞滅」?因為世間是無常的。《攝大乘論釋》曰︰「世間法或自然壞,或由對治壞。」(世間的事物要麼自然消亡,要麼被人為破壞。)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看似萬古恆常,但其實一直在變化、生滅,只是過程十分緩慢罷了。有些地方,億萬年前只是平地,因板塊運動而慢慢被推高成為山峰;高山也可能因長期風化、水土流失,或突然崩塌而消失;兩極冰山因全球暖化而日漸減少,有些河流乾涸,有些陸地卻泛濫;本來草木茂盛的植被,因人為破壞而沙漠化;四季之期、節氣特徵,也因地球污染而出現異常;天上閃閃發光的每一顆恆星,亦各自有其壽命,存活百千萬億年不等,隨其質量演化成為紅巨星或超新星,最後變成白矮星、中子星甚至黑洞──消失於黑暗之中。

佛經記載,每一個世界都會經歷為成、住、壞、空 (形成、存在、衰滅、消失) 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二十中劫之久。每一中劫的時間是人類壽命從十歲開始,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歲為止;再從八萬歲每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 (二十中劫的最初一中劫、最末一中劫除外,只有正常中劫的一半時間。)。

世界依於眾生業力而形成,最終緣散則滅。大成就者巴珠仁波切 (Patrul Rinpoche, 1808-1887)於其名著《普賢上師言教》中,這樣描述壞劫的情形:「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的四大洲、須彌山、天界以及鐵圍山等外器世界,雖然存留時間可長達數劫,但它們也是無常的,最終必定將因七火一水而毀於一旦。具體來說,在此大劫毀滅之時,內情眾生由下而上逐漸化為烏有,到第一禪天以下所有眾生無一存留。在此之後,天空中依次出現七個太陽,第一個太陽出現而燒盡一切樹木園林;第二個太陽出現使得一切溪流池沼無餘乾涸;第三個太陽出現使一切大江河水全部乾涸;第四個太陽使得無熱惱大海也滴水不剩;第五個太陽出現時,外界深達一百由旬的大海之水蕩然無存……到最後連蹄印許的水也乾涸無餘;第六個太陽的出現焚毀大地雪山;第七個太陽出現時,須彌山、四大洲、八小洲、七金山及鐵圍山全部燒成一片火焰。火焰盤旋向下熾熱到極點,焚盡一切地獄之處,火舌又直沖上方燒燃梵天所有空空蕩蕩的無量宮殿……經過七次大火之後,二禪天便形成了水雲層,緊接著軛木、箭矢般的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光明天以下猶如鹽溶入水般毀滅消失。經過了七火一水毀滅結束之後,下基的十字杵金剛風向上翻滾,三禪天以下猶如風卷塵埃般地滅絕一空。這樣,容納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百俱胝數的四大洲、須彌山及天界全部同時滅亡,最後萬事萬物變成一大虛空。」

現代天文學預計我們的太陽將於五十五億年後壽終正寢,屆時太陽由於內外物質及重力變化而成為紅巨星,不斷膨脹,吞噬水星、金星、地球……在這之前,地球已經被巨大的太陽燒焦。經典中描述七個太陽,不排除是古人形容龐大太陽的一種修辭方式。

總之,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連日月山河都不可永保,眾生的身心假合則更短暫、脆弱。因此,我們不要以為世間必然安樂,而應追求出世間的解脫;也別以為待老年時慢慢修學佛法也不晚,生命可以隨時隨地因為飲食、疾病、天災人禍等各種意外而消失,誰都無法肯定自己何時死亡。若修持不夠、資糧不足,只會繼續於六道輪迴中流轉。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