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出世間法(下)

圖:Pixabay
圖:Pixabay

(續上期)

《楞嚴經》卷一云︰「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意說其心本來不生,因境故有;其境本來亦無,因心故生。前兩句說,心生法生,則言法不自生,乃從心而起;後兩句說,法生心生,則言心不自生,乃由法而顯。說明心本不生,法也無有,心境二者,本無自性,畢竟空寂,有如眼根因色有見,耳根因聲有聞。假如無有色聲等法,其見聞心亦不能生起作用。以是心境互相侵奪,自有生滅,時有時無,變化無常。但於此生滅中,有個不生滅性,湛然常住。所謂︰「此肉身中,有妙法身。其性靈明洞徹,耀古騰今。亘古不變,永久常恆。」外境有而不隨其有,外境無亦不隨其無,有如空中高懸大明鏡,人來人現,物來物現,但鏡本體是不會被物象所染污。我們的見聞覺知,亦復如是,境現知有,境離知無,但見聞性的本身是不屬有無。由此可見,凡有生滅去來的,驗知非是常住,凡不隨有無變化的,則斷定其為常住。

《楞嚴經》卷二,波斯匿王問佛生滅,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面皺是說,由少至壯,由壯至老,變化不停。「彼不變者」,是指見聞之性,不僅三歲不變,乃至年老亦未曾變。由此驗知父母未生以前,以及此身毀滅之後,本性亦未曾滅,萬古常存。世人若能埋頭苦修,經過若干年月,忽然見到此性,則名為「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則對宇宙人生一切真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對人說法也不用心意識,有如明鏡普照萬物,其體不動。到此時,非但離妄絕塵,就是真如佛性之假名也不可得,因為度化眾生之故,才說真說妄,妄病若除,真亦不立。

《楞嚴經》卷五又云︰「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如人夜夢種種見聞,醒時總無一物。唐代法融禪師云︰「若身心本無,佛道亦本無,一切法亦本無,本無亦本無。若知本無亦假名,假名佛道。佛道非天生,亦不從地出。直是空心性,照世間如日。」可見,佛說諸法,無非對病下藥,病若解除,藥也不用了。

出世間法的真諦理,也不離此一念心,如前所說,身依世界而立,身依心而存,心又依何而立?心依妄想而住。若無顛倒妄想,即無能覺之心,亦無所覺之相,能所雙亡,唯有本覺。本覺亦對始覺而立,若無始覺,本覺之名,亦不能立,無名無相,強名大圓鏡智。本覺真心,原無身心世界,因有身體之正報,始有世界之依報,而此真心,無始無終,受生滅者,即是妄心;不受生滅者,即是真心。如何是妄心?妄心對境而生,離境即如龜毛兔角。真心離境,仍自獨存。《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離境,仍能生心。古德說︰「不與萬法為侶。」即是離境,別有真心。

具縛凡夫,萬不能離境,別有心生。假使真能離境生心,此即真心,超凡入聖。雖然如此,若離妄心外,另覓真心,如磨磚作鏡,蒸砂成飯,永無是處。所以明心見性之人,不離妄心而別求真心。悟則全妄即真,迷則全真成妄。真妄不一不二,如第二月,非是月影。一切眾生從無始來,錯認識心為真心,芸芸蒼生習非成是,塵世濁流,混合為一,反指修道出世之士,逃避現實,消極無用,此人可憫,不易挽救。

以出世法言之,物即非心,心即非物,二者不惑,是為覺者。如吾眼見,山河大地,一切萬象,皆能指出種種名稱,無非前塵影象,非見之本性。此時必須回光反照,追尋如何是吾見之本見,於見中離一切物象,湛然常照,方是吾人之真見。見性如是,聞性亦然,如吾人在堂中靜坐,外邊有飛機聲、汽車聲、牛哞、馬嘶、男呼、女應、兒童遊戲、雜笑聲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聲皆是心外之物,應回頭反問,除諸聲外,究竟那個是吾之聞性?不明白處,更應努力,如貓捕鼠,鑽研追尋,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言談靜默,大小便利,凡此一切,細心參究,永不間斷。長此以往,自有瓜熟蒂落之日,忽然大悟,大地無寸土,全大地原是自己,即見法身理體。證得清淨法身,具足無量神通妙用。

《楞嚴經》卷四說︰「於其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由此可知,心之妙用,不可思議,凡夫眾生,不能想象,此即佛法出世之真相。

世人不明佛理,以為佛教純是出世,離塵絕俗,與世脫節。我是俗漢,既不出家,又不修道,何必學習佛法?此乃不知佛說出世真理,亦說世間俗諦。如我人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婚姻嫁娶,父慈子孝,交際理財,衛生保健,士農工商,醫卜星相,包羅萬有,佛理無所不談。因此奉勸世人,生而為人,就要學佛,因其不但能使人充實學問與道德,並能啟發人類思想,並非出家人,才要入佛門。

須知世間法的俗諦,是以五戒十善為人天之始基。出世間法的真諦,是以四諦十二因緣與六度萬行為修道成佛之階梯。若以最上一乘佛法而言之,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無惑可斷,無道可證,世法即出世法,出世法即世法,離世間法沒佛法,離佛法沒世間法。《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假如世人真正悟得無生法理,「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到此境界,又於何處再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呢!

(完)

本文原載於《學佛文集(修訂本)》,並見於圓明寺網頁:https://www.yuanmingmonastery.org/blank-8,佛門網蒙圓明寺答允刊載,特此鳴謝。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