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於電視上看到有藝人提到雖然自己並不是佛教徒,但卻成功地以靜坐及禪修幫助治療精神上的疾病,因此認為禪修大有好處,並且說要開班授徒云云。他能夠康復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作為一個佛教徒,對這件事背後所隱含的現象卻不得不生起警覺與憂慮。回看過去三、四十年來,由於西方世界積極地將「正念禪修」(Mindfulness Meditation)運用於心理治療的層面,靜坐及禪修儼然成為中草藥及針灸以外,另一項輔助及另類療法的主要潮流。其中最為人所熟識的有Jon Kabat-zinn 博士於1979年創立的「正念減壓療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1]及由之而衍生的「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2]。自此以後,世界各地禪修中心林立,禪觀治療不但成為西方醫療系統的處方之一;更被廣泛地應用於校園教堂、大型企業、療養院甚至監獄,亦被加入於許多著名大學醫學院的學習課程之中[3]。這類禪修訓練大都以培育「正念」之內觀修行作為療程的主要內容,而Jon Kabat-zinn 博士之「正念減壓療程」就更明顯地是植根於佛教的「四念住」;但卻完全不觸及佛教的經典與義理,仍舊以西方醫學的模式,依據醫學原理、成功個案、臨床研究成果等數據來說明「正念修行」的科學理論。從正面來看,這種剔除了宗教及文化色彩的進路,再輔以西方醫學的臨床研究,從科學的角度來驗證「正念修行」所具備的療癒力量,確實能讓具有不同宗教及文化背景的病患者更容易接受其理念與修行方法;亦有助於「正念修行」在非佛教國家中的推廣。然而,這種單純以恢復健康為目標的所謂「正念禪修」,強調的就只在於其對治療疾病的效果上,完全忽略了禪觀的本源與修行的真正意義。於這種蓬勃發展的背後,佛教徒們是否應該思考其中潛伏著的危機呢?
所謂的「正念禪修」,其實基本上都是源自於佛陀教導的「八正道」中的「正念」(Right Mindfulness)。「正念」是一種心智的鍛鍊, 就是對於(一)身體的活動、(二)情緒的感受、(三)心智的活動、(四)觀念、思想、見解等法,能夠精勤注意觀照,憶念不懈[4]。就如《中阿含經》卷二十四〈念住經〉說:
「比丘們呀!這是直接之道──為了眾生的清淨;為了憂傷和悲歎的超越;為了苦和不滿的滅除;為了正理的成就;為了涅槃的證悟──就是,四念住。」[5]
重點是在於能夠對這四方面之生起、消失、以及它們的性質,無論是愉快的、厭惡的、中性的、 散亂的、還是繫著一處的,無不了了分明。直接來說,「正念」的修習是就是「身、口、意」的自律、自我的開展及自我的淨化,亦即是以「持戒」為基礎,以「戒」來約束不良的行為而觸發「正定」(Right Concentration)。有了「定」的基礎之後,便可在安穩的心境中觀察諸法的事理,繼而生起「智慧」。如此看來,這些醫療系統所應用的「正念禪修」,極其量只是佛陀所教導「通往證悟之道」中達致「止」(奢摩他)的部分而已。「止」的修習目的既然在於觸發「正定」,如果單純以修習「止」來改善我們的身心狀況,這都只是一種調身的技巧罷了,而身體上得到的好處可以說只不過是一樣副產品而已。這也許亦解釋了於佛經中為何佛陀從來都不鼓勵弟子以改善健康為禪修的目的,否則就好像服食止痛藥一樣,只不過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沒有徹底對治「病」的根源──眾生的「無明」與「貪、瞋、痴」。南傳禪修大德阿姜查曾說:
「心借由專注於一個禪修主題上而達到平靜,這就是奢摩他(止)。 你必須建立許多的平靜和心一境性,然後用這個來審視你自己。這個奢摩他(止)的基礎,便是促使智或毗鉢舍那生起的原因。你需要具備足夠的定力和專注力,方能知道當下的情況,足夠使清明和理解生起。」[6]
這就清楚說明「正念」和「正定」修習的真正目的在於讓我們能生起「正見」與「正思惟」——也就是智慧,藉此讓生命得以提昇,於最後能轉凡成聖。當然我們不能否定此等形式的「正念禪修」有其一定的價值,但這應該只是一個起步㸃,前面仍然有一條很漫長的路要走。作為佛教徒,切記不能本末倒置,錯誤地以禪修為「止痛藥」,沉迷於追求身心上暫時的舒適暢愉。我們必須緊記這五蘊之體终究要面對生老病死之苦,唯有遵照佛陀「八正道」的教誨,才能徹底了生脫死,不再受輪迴之苦。
後記
筆者於完成本文之際,剛好讀到一篇節錄自法光法師於一講座中所作開示之文章,內容正正就是說「禪修並非只是一種減壓的技巧」[7] 。法師指出:「如果將禪修從生活的整體中孤立,簡化成一種應用技巧,這既無法顯示禪的本質,發揮它的效用,甚至可能引發負面的效果。」法師認為:「想要徹底地解決心靈問題的人,想要提倡佛法的禪修,要以佛法的教義利益於世的話,就應該要對修持者強調引發人內在的宗教感。……如果不強調宗教感,便無法意識到人的困境,而做出積極的反應,追求人生的意義與目標。如果沒有發揮人的內在宗教感,強調禪修的技巧,雖然也有它的好,但同時也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果。」由此足見法師亦確認「禪定必須是以戒為基礎,以慧為目標,禪定才有它的真正意義。」這實在是法師憐憫眾生而作出語重心長的囑咐,願與大家共勉之!
[1] MBSR療程目的在於輔助一般的醫療行為,教導患者運用自己內在的身心力量來對治疾病。
[2] 由三位心理學家(John D. Teasdale, J. Mark O. Williams, Zindal V. Segal)於1995年結合「正念減壓療程」(MBSR)及「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而展出「正念認知療法」(MBCT),主要用於預防抑鬱症的復發。
[3] 截至2004年,美國、加拿大、英國等西方國家境內已有超過二百四十家的醫學中 心、醫院或診所開設正念減壓療程,教導病人正念修行(見 CFM 的相關網頁,www.umassmed.edu/cfm)。
[4] 《佛陀的啟示 》電子版,頁42。
[5] 《念住 – 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yo)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嘉義香光書鄉,2013),頁3 (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ya/Sati_index.htm)。
[6] 《靜止的流水》阿姜查,新北市:大千出版社,頁168-186。
[7] 佛門網文章:慈山寺及香港中文大學禪武醫心智健康研究中心合辦的「禪.生活應用研討會」 ── 法光法師講座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