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不是佛教說輪迴無常,而是世事本就無常──四法印義釋殊勝心要(二)

(續上期)

二、有漏皆為苦:

有漏業是由煩惱所造,業也有共業和不共業二。除了清淨世界,其餘世界皆是由共同有漏業所生,故含於苦。由不共有漏業,成立內在有情,彼乃八苦所痛苦。何謂八?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取惡趣苦(五蘊熾盛苦),彼等也攝於苦苦、壞苦和行苦的三苦。

有漏業是由煩惱所造,業也有共業和不共業二。意思是所謂的業可以分為有漏的業和無漏的業兩種。共業和不共業,共業就是和其它的有情共同造的,不共業是指只屬於自己的業,除了清靜世界,其餘世界皆是由共同有漏的業所生。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取惡趣苦(五蘊熾盛苦),彼等也攝於苦苦、壞苦和行苦的三苦。取惡趣苦,五蘊熾盛苦,取惡趣指的是近取蘊,也是心和身體所攝的蘊。用五蘊也不是很恰當,因為有些眾生是沒有五蘊的,就如無色界的有情眾生,只有四蘊,沒有五蘊,總之,蘊本身是一種苦。輪迴是有痛苦的蘊,所以蘊本身就是痛苦。這些八苦可以含在苦苦、變苦、行苦當中。

若問:不是有有漏的樂受等?則答:一般凡夫面前雖現為快樂,但實際上是苦因,能引苦故說變苦。說執淨、執樂及執常同是顛倒;說有漏皆苦,能起對輪迴的出離心。

不管是痛苦還是快樂都無常,沒有一個是正確的。說有漏皆苦,能起對輪迴的出離心。為甚麽佛教那麼愛說苦呢?因為許許多多的有情眾生不知道有出離心,不知道有解脫,所以必須要告訴他們有漏皆苦等的痛苦,并讓修行者必須要去做觀苦的禪修。為甚麽呢?因為只有理解了苦,三界輪迴都是苦的時候,才會想到從輪迴得出離的心。

有些人覺得人生很好啊,有好吃的、好玩的,但這些都是短暫的,是在擁有健康的環境與健康的身體前提下成立的,但這世界是無常。舉例,兩年前,在未有新冠病毒時,出門無礙,隨意玩樂,沒有畏懼,沒有害怕,但突然世界被病毒改變了,這就是非常清楚的一個無常現狀,因此不是佛教說輪迴無常,而是世事本就無常,佛陀只是將它描繪、陳述出來而已。

世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可以選擇在輪迴中繼續,也可以選擇脫離輪迴,佛陀自然不會硬是讓未有初離心的人,脫離輪迴而送去凈土。佛陀只會告訴你事實,然後由你自己選擇,如果要求解脫,就教你解脫之法。

三、諸法皆無我:分二,一、說人無我 二、說法無我

乙一、說人無我:

緣於近取蘊生起俱生我執,我執取式的所取名為士夫和我。由各自分辨的智慧,觀或研究蘊時,其無有、不得,故說士夫非以體性有。在未經如理觀察,在世間共許前提下,有所謂的士夫和我,也做了士夫的分類(如佛、菩薩、聲獨、凡夫等),謂「吾皈依三寶」以及「自己所造業果自己受」等。雖是如此,但以正理觀,實相中無,故說人無我。修行時主要是修人無我,一切過患的主要因是我執,故以精勤觀修無我來斷除我執。

說人無我,緣於近取蘊生起俱生我執,我執取式的所取名為士夫和我。意思是諸法皆無我,分人、法二無我。

先說人無我。人是甚麽呢?看著我們自己與別人的近取蘊,在這執著於「我」這樣的執著,俱生之天性,不是後來學會的,剛出生的嬰兒就有了我執。有我這個概念叫作我執。

「人無我」或「人我」人和我分開的,人是真實的意思,如果將「我」執著的時候,不是說真實,是說人的意思。所以說人,也不一定說是六道當中的人,包含一切有情眾生。

你、我、他的概念就是所謂的士夫、人、我。我們看著五蘊,執著我,五蘊當中真的有我們所執著的那樣子的我嗎?用智慧來分析的時候找不到那樣子的我,未得所謂的我,故說士夫非以體性有,簡單來講,人無我。人和士夫是一樣的,無跟非是一樣的,這時候的我是自性、真實、體性的意思,所以人無我是這樣講的。

在未經如理觀察,在世間共許前提下,有所謂的士夫和我,也做了士夫的分類(如佛、菩薩、聲獨、凡夫等),謂「吾皈依三寶」以及「自己所造業果自己受」等。

意是說世間共許的前提是未經以正理觀察,然後有情的共許,有情的心面前,就可以浮現出所謂的士夫與我的理念,在這當中,作了士夫的分類,意思是說,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就可以做出士夫有多少個種類,比方說有凡夫的士夫,有聖者的士夫,聖人的士夫可以有聲聞的士夫,獨覺的士夫,菩薩的士夫,佛陀的士夫等等。謂「吾皈依三寶」以及「自己所造業果自己受」等。意思是在世間民人而言,我皈依三寶了,自己所造的業要自己接受的,自己指的是我的意思。

雖是如此,但以正理觀察,實相中無,沒有所謂的我,故說人無我。修行的時候主要修人無我,因為輪迴的過患,所有的痛苦的來源是因為業,業的主因是煩惱,煩惱的主因是分別妄念,甚麽樣的分別妄念呢?我執的分別妄念。故以精勤觀修無我來斷除我執。是說,一個修行者想要徹底得到解脫的話,必須要修好人無我。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