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善,不思惡,我們的本來面目是甚麼?(二)

(圖:網上圖片)

(續上期)

上文提到五祖弘忍把衣缽傳授給六祖惠能的故事。禪宗衣缽相傳凡六世,即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組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但在惠能以後,衣缽不再相傳了。禪宗最重視的衣缽傳承方式,怎麼到了六祖以後又突然消失呢?

六祖惠能不再傳承衣缽給弟子,那是因為「衣缽」雖是傳法象徵,卻同時又是紛爭之端,容易造成你爭我奪,引起門徒弟子之間的內訌。六祖從五祖弘忍得到衣缽傳承之後,五祖勸六祖到南方隱匿起來,否則可能有人對他不利,六祖於是帶著衣鉢逃到大庾嶺。當五祖的門下發現法已經傳到嶺南去了,很多人就動身去追殺六祖。六祖以此為戒,因此決定不傳衣缽,不把後患留給後代弟子。

六祖標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因此修行時,不須執著於語言、文字,而是以己心和佛心相印證,就能領悟佛的真理。師徒之間,也不再需要衣缽傳承,師徒印證之悟境相契,彼此心意感通,此種以心傳心,開啟了禪門傳佛心印的獨特宗風。

上文也談到佛教裡有關「本來面目」的概念。

惠能對前來搶奪袈裟的惠明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甚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帶出許多關於生命與存在的問題,我們原來究竟是甚麼?我們從哪裏來、往哪兒去?我們為何生而為人?我們有靈魂嗎?我們來這人間的目的是甚麼?

聖嚴法師說:

「所謂『本來面目』,有的人說是在未出娘胎之前的本來面目,這可能會造成一些誤會,認為是中陰身、是識、是神、是鬼、是靈魂,不同的宗教信仰者,會給它不同的名稱,那都是生死界的生滅因緣,不是本來面目。

禪宗的意思是說,在沒有生與死之前的本來面目是甚麼?已經進入了生死,這是一種現象,是身體的現象、心理的現象、環境的現象,這些現象加起來,就是生與死。那麼,離開了這些生死現象,既不生也不死,既無生也無滅的本來面目,是人人本具的,那究竟是甚麼呢?那是不可思議的真如佛性。」

所謂真如佛性,乃能覺悟成佛之性,人皆有之。

「真如」是一切事物的本性,但它同時又獨立於一切事物之外。我們所看到的世間一切,都是有「生滅」的,例如人生有生老病死,事物有生住異滅,世界有成住壞空,以至於我們的心念,也都是處於生生滅滅、不斷變動的過程。但是,作為一切事物本性的「真如」,卻是不生不滅,它超越了一切事物的定義與框架,沒有形體,無法捉摸,非常亦非無常,永恆不變,始終如一。

換句話說,我們看到的世間一切事物生滅不息,其實它們的本性是永恒不變,始終如一,我們所看到的生滅,只是假象。

人人皆有真如佛性,只要遠離顛倒、妄想,認清宇宙萬象事物的本質,對於一切現象的執著心統統放下,就可以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六祖壇經》所講的「無住、無念、無相」,其實也就是講本來面目。我們清楚知道甚麼是善、甚麼是惡,但並不執於善、也不迷於惡,而是超越了善與惡。擁有這樣思維狀態,才是行者本來面目的展現。禪宗所講的「本來面目」,就是指放下了自我中心的執著,心無所住、念無所繫,放捨諸相之後的大解脫、大涅槃。

隨時能放捨諸相,隨時就能見到本來面目。只要有一個念頭,也就沒法離開現象,便是著相;只要執著於任何一相,那就跟本來面目不相應了,自然也就見不到清淨無塵的真如佛性。正如惠能對惠明的開示,只要我們不思善,不思惡,做到一念不生的境界,那麼我們的真如佛性就能浮現出來,那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