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跟文字真個有關。當人有了一種感受,總得在自己的語言裡找個詞來形容。據說有些民族很不願意表達憤怒,覺得不快的時候,就說“生病了”,“不舒服”。我們想表達一種感受,形容一種感受,界定一種感受,都受制於語言。
在人類的情感裡面,妒忌是很社會性的情緒,因為妒忌一定和人有關。你可以厭世,怕黑,愛自然,憂國事,樂生惡死,怨天怨地,但只能夠妒忌別人。沒有誰是妒忌世界、妒忌自然、妒忌社會、妒忌家庭的。用甚麼文字表達這種跟人有密切關係的情緒,值得弄清楚。
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分不清Jealousy和Envy。“妒忌”對應的該是Jealousy還是Envy呢?
母語是英文的人說,例如妒忌同事受重用,有機會升職,這種感覺跟女朋友可能移情別戀,而令你妒火中燒,是有分別的。前者是Envy,你不想見到別人得到你渴求的東西;後者是Jealousy,你已經擁有,卻擔心會被人搶去。Envy可以是兩個人之間的事,Jealousy卻涉及三個人
。
母語是中文的人,用“妒忌”一個詞就涵蓋了這一切。
“妒忌”有個近義詞“嫉妒”,兩個詞幾乎沒分別。現代中文經常用雙音節的詞,“嫉妒”、“妒忌”都是連著用的,所以我們分不清甚麼是“嫉”,甚麼是“妒”,甚麼是“忌”;其實這三個字是有分別的。中文不講“嫉忌”,“嫉”和“忌”之間,總有“妒”這個中間環節。
很多學校都叫學生買詞典,其實要學好中文,買的該是字典呢。
心理學家說,有競爭、有比較,就有“妒”,覺得自己有的不如人。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人都有形容“妒”的詞語,可見它是多麼普遍。妒心人人有,連兒童也不例外。兄弟姐妹競爭父母的愛,還競爭玩具,明明兩件玩具一模一樣,卻總要搶別人的那件,天天弄得打打鬧鬧。
幸好兒童的“妒”未至於“嫉”和“忌”。
“妒”意很重,生憎惡感,就是“嫉”。不過“嫉”不跟“妒”在一起時,不見得全是懷事,像“嫉惡如仇”,只是一種性格傾向而已。
“妒”而致採取行動,加以防範和排斥,那就是“忌”。“忌”不是人有我沒有的envy。可能大家現在都沒有,但不想別人得到,就是“忌”;自己擁有,但不容別人來威脅,也是“忌”。所以“妒”形於表情,“忌”卻會有所行動,例如忌才的人就會故意排斥人才。“忌”到極致,就不光處處提防,還變成忌恨。
中文裡“嫉”“妒”都屬於女字部,一講嫉妒,中國人腦裡立即想到吃醋的女人,或者爭寵的後宮。《說文》說,“嫉”就是“妒”,而“妒”就是“婦嫉夫”。既然“妒”源出於妻子吃醋,於是大家習慣上認為女性更善妒。從前中國社會,女性身處的環境確實比較嚴峻。婚姻上是多妻制,財產和皇位的繼承上女人完全沒份,女性一生幸福都在丈夫和兒子身上,怎能不妒呢?後宮的妒,還不止關乎幸福,更關乎家族的興敗、親眷的生死,更是這種嚴峻環境的極致。中國歷史上隋文帝的獨孤皇后以妒出名,不但妒隋文帝的妃子,還妒兒子和臣子寵愛妾侍、疏遠妻子。這個獨孤皇后並不是漢人,可能看不過眼,要幫漢族改變文化呢。
其實男人之妒也很厲害,醋漢莽夫,新聞裡見得不少。而且男性妒火中燒時,會訴諸暴力,傷害更大。從這一點來說,英文Jealousy倒沒有性別標誌;英文文學裡面,Jealousy的典型是莎劇中的大將軍奧塞羅,可見英文裡吃醋和女性沒有畫上等號。
妒是一種潛在競爭心,是通過比較,來衡量自己的價值。競爭心不光對外人有,對家人也有。兄弟姐妹之間小時候爭寵爭玩具,長大也會隱隱然分高低。有個朋友生活小康,他有個弟弟白手興家,成了富豪。朋友說那怕本來兄弟感情不錯,現在也少見面了。既然難以互相拜訪,自己又不想經常去大宅受款待,更怕人閒話,於是關係逐漸淡薄。還有父母和子女之間,夫婦之間,其實都有比較。
人是群體動物,合群以保障生存,也因為是群體動物,生來就重視自己在群體裡的位置,於是產生“妒”這種分別心。
既然關乎社會,所以消除“妒”心就不光是宗教家、心理學家的命題,社會學家也來加入意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