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諸君有沒有分析過自己的性格?對於性格的分析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無論如何,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們持久的精神狀態,與我們的心理活動息息相關。
有時候,我們說某某「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甚或說某某「死性難改」,英文諺語也說:A leopard never changes its spots。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性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性格是指人的性情品格,那是一個人對現實的態度,以及與這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現代漢語詞典》對「性格」的解釋是:主要表現每個人在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
心理學家或會說性格是後天所形成的。但很多時候,一些性格特徵從小就能看出來,例如某某從小就很內向,或很開朗,很怯懦,或很剛強;又如某小孩好像天生就對音樂或繪畫產生興趣,或心算特別好,或記字能力特別強。我們甚至會說某某是「三歲定八十」、「天生就是這樣,改不了」。凡此種種,背後究竟反映出一種甚麼哲理?有心理學家把性格與本性分開來講,認為性格是後天所形成的,而本性是天生所具有,即是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思維模式。
那麼,佛教又是如何看待性格的呢?
佛教有一個說法叫「習氣」,梵文是vāsanā,意指眾生在輪迴中由自己前世累積的善與惡業力、行為、喜好、習慣等殘留到今生,導致與生俱來就擁有一些精神與行為方面的特徵。vāsanā又譯為「煩惱習」、「氣習」、「餘習」、「殘氣」、「宿習」等,通常都是指不好的、與煩惱有關的習性。如果是好的,我們叫「本氣」,那是修習、積累善根的氣分,又稱「成行氣」。「習氣」還有一個說法叫「串習」(abhyāsa);「串習」者,因反復的練習而成習慣也。
佛教認為,「習性」或「習氣」就像塵垢,頑固地附著在「識」上,即使用智慧的水來清洗,垢氣還在,難以清除。如《大智度論》中有云:
「煩惱習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淨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譬如久鎖腳人,卒得解脫,行時雖無有鎖,猶有習在。如乳母衣,久故垢著,雖以淳灰淨院,雖無有垢,垢氣猶在;衣如聖人心,垢如諸煩惱,雖以智慧水浣,煩惱垢氣猶在。」
《大智度論》指出,眾生因無明而造業,造業生出煩惱,煩惱生出不淨心,不淨心又生煩惱,久習煩惱,而有習性薰染,如同被煩惱鎖鏈鎖住,即使解脫初時仍行走不便。
世間一切事物,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這包括我們的「習氣」,那與我們的業力有關。一切習氣,都是我們自修、自造,當「習氣」進入漢語,便衍生出「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慣」之義。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習氣而輪迴到此生,繼而讓我們展現出不同的性情品格,人格特徵。我們所見、所聞、所嗅、所味、所觸、所意,亦會增長習氣,諸如貪愛、煩躁、憤怒、散亂、恐懼、多疑等等。習氣植根於我們每個人意識的深處。有人天性溫順,也有人脾氣暴躁,有人勇猛剛健,也有人懦弱無能,有人感情麻木,有人神經虛弱,有人愛說是非,有人嫉妒心重,有人消極怠懶,有人偷呃拐騙,有人酗酒或沉溺賭博,甚至染上毒癮,難以自拔,這統統都與習氣有關,我們因被重重習氣緊緊束縛,造就出不同的人生。
人從無始以來,常因無明而造作惡因,所種下的業因種子,再經過煩惱惡水的滋潤,就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力量,招感苦澀的惡果,循環不息,就形成有情無量劫以來的生死輪迴。煩惱能招感業力,引發未來的生死果報。「習氣」既然稱為「煩惱習」,就是不好的東西,卻與我們縈繞一生,糾纏不清。那麼,我們該如何把習氣斷絕、清除?且待下回再說。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