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學佛的指數

現代社會看經濟,不免留意股票市場,看股票市場盛衰,則看不同的股票指數。那麼,看我們學佛的進度,又有否指數可作參考?

不是人人會接觸佛法,也不是人人會接受佛法。有人會說:「就算接受了,因為每個人學佛的原因往往不是一樣,目標也不相同。既然如此,又怎能有共許的指數呢?」

正如有些人學禪修是為了放鬆身心,有人是為了控制情緒,有人是為了追求特別感應(神通),有人只是為了夜夜好眠;另有應該較少的人是為了開發智慧。因此,為了設定學佛的指數,不可以民粹那樣多者為王,大家一齊從佛的本意來作定奪吧。

依《法華經》卷一方便品所說:「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1]

佛的本意就是想幫助大家「清淨」及「入佛知見道」,少則減少煩惱,多則滅除輪迴之苦,與佛同在。學佛的主要目的就是成佛,唯有成佛才是學佛正確的目標。而要達標,就看我們對佛知見有多少體悟了。佛的知見是甚麼?最精準就是「緣起」,引伸為「無我」,而在應用上,較容易掌握就是「我」的多少。

「我」越多,煩惱越多,因為犯貪、嗔、痴這三毒的機率也越大。世間種種紛爭,歸根究底無不是為了保護或爭取自己的利益及自己的看法。世事最吊詭是越多為自己著想,越為自己帶來煩惱;越少為自己生死疲勞,卻越為自己帶來清涼和安樂。

另外,佛陀提醒學佛較有成績的修行人最易犯的過失,就是「我慢」,正如菩薩戒所列自讚毀他戒第一:「若菩薩,為貪利故,自歎己德,毀些他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其實也是和「我」有關。菩薩以饒益有情為重要行持,有我則少利他,無我才能多為他人慈悲又確保自己修行清淨。

學佛是以佛作榜樣,只有佛體悟及做到「無我」。所以,我們隨時留心言行起意之中「我」的指數之高低,不失為修行路上重要的指標。


[1] 由四句話濃縮而來「開示悟入」四字代表著四個不同的層次,可參考聖嚴法師《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第54頁。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