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含藏的養生法——從地藏菩薩聖號說起

在一些「佛學問答」或大德的開示裏,我們經常會看到或聽到大德們建議初學佛者,應先從《地藏菩薩本願經》學起。為何大德們會有這樣的建議呢?經典中又有哪些思想適合初學者去學習呢?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部思想豐富的經典,除了宣揚孝道之外,它還蘊藏著修行法門及大乘法義,譬如說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悲願,更是大乘菩薩道的極致表現。然而,菩薩這種深廣的悲願,對初學佛者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本文嘗試介紹經中另一種觀念,以便初學者容易掌握。而且當我們掌握了這種觀念,將對自己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地藏菩薩聖號的深意

佛經中處處讚嘆地藏菩薩的悲願及功德。《地藏十輪經》是這樣讚嘆的,假使有人至心皈依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並稱其名號、禮拜供養,祈求自己的心願,譬如說健康、財富,乃至斷煩惱。按這樣的方式向諸大菩薩祈求了一百劫,也不如有人在一頓飯間,至心皈依地藏菩薩,稱念菩薩聖號,禮敬地藏菩薩的功德大。禮敬者若有所求,都能圓滿達成願望。

經中之所以這樣說,並不是以分別心去比較大菩薩之間誰的功德大,而是各大菩薩的本願力不同,對於業障較深、劣根性剛強的娑婆眾生而言,地藏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本願與我們較切合,救度力大故此緣份較深。而且,地藏菩薩的法門也比較對應末法時代眾生的根基,對我們而言是較為根本的法門。俗語說:「萬丈高樓平地起。」修行從根本的基礎做起,再去修持其他的法門,一定事半功倍。要了解這種觀點,可從地藏菩薩的名號說起。

「地藏」的「地」是指大地;「藏」指含藏、伏藏、庫藏的意思。就這意義而言,「地藏」的意思是指大地之中所蘊藏的,如金礦、銀礦等。換言之,這些蘊藏物都是依地而有,依地而生。事實上,地,亦有「地大」之意,乃四大之一,這意思就更能突顯「地」的性質——具有擔當一切的功效。大地能承托一切,如世間的一切動物、植物都是依地而存在的。

地藏菩薩的名號是依此而來的。從菩薩的名號,我們可以知道地藏菩薩能含藏各種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那麼地藏菩薩為什麼會有這麼神奇的功德呢?

從《周易》中的坤卦來看《地藏經》

在《周易》中,地的易象是以「坤卦」來表達,而坤卦所揭示的是「厚德載物」的觀念。坤為地,大地有住持一切、生長萬物的意思,譬如世間的樹木、花草都是依大地而生的。除了能住持一切,大地亦能荷負、容納一切,無論是生物、動物、植物,或是死物、廢物,大地都可以接納。

這種包容的精神在《地藏經》中隨處可見。地藏菩薩在過去生中,曾有一世是婆羅門女,有一世是光目女,無論是光目女或是婆羅門女,都是深信因果,「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卧,諸天衛護。」然而,她們的母親卻是不信因果,信邪見,常輕三寶,並常常做殺生、毀罵的惡業。

按常理來說,兩個價值觀、人生觀截然不同的人,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彼此可能會相看兩厭,摩擦不斷。不過,光目女、婆羅門女並沒有跟母親發生衝突,對於母親在行為上的過失、語言上的錯誤,及思想上的缺陷,婆羅門女、光目女總是學著去包容,她們甚至沒有嘗試用理性去辯論以改變母親的惡習,只是以佛法來循循善誘,並耐心地等待母親能改過向善。

從婆羅門女、光目女和她們母親的互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婆羅門女、光目女的包容心,而這種包容心讓她們對母親的行徑不懷恨意,當母親墮入惡道受苦時,光目女、婆羅門女還依據佛法的指引,為母親作超度,希望她的來世能夠依三寶的加持而獲得安樂。

地藏菩薩的悲願救度,令眾生所求皆應,若有眾生遭受各種痛苦,不得自在,修持地藏法門,一切都能滿足。地藏菩薩之所以於十方世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令眾生離各種困苦,皆是菩薩的悲願,而菩薩的大悲願力,其實就是包容心的昇華。倘若初學者對菩薩深廣的悲願望而生畏,不妨在日常中先學會包容,學會不憎惡人。

地藏菩薩何以被美譽為大醫王?

地藏菩薩在《大方等大集經》中,被世尊美譽為「大妙藥」,「汝今能為一切眾生,如大妙藥。何以故?汝身即是微妙大藥。」這些大妙藥猶如大醫王一樣,能治癒疾病。為什麼佛陀會將地藏菩薩形容為大妙藥呢?道理很簡單,這些大妙藥都是依地而有的,故《十輪經》指出:「能令大地一切草木⋯⋯花果,皆悉生長。」由此可見,地藏菩薩的功德,與藥師佛一樣,能令眾生健康長壽,袪除疾病。我們甚至可進一步說,眾生若能親近菩薩,一切的身、心病苦,乃至生死煩惱病都能消除。

佛經中的這種觀念如何跟生活拉上關聯呢?原來中醫把人的臟腑依照五行來做分類,五行——木、火、土、金、水,所對應的人體五臟是肝、心,脾、肺、腎。五行是相生相剋的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之中只要其中某一關係出現問題,它所對應的臟腑就會生病。

那麼怎麼預防疾病呢?金元時代的著名醫家李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表明了脾胃對人體的健康佔有關鍵的因素。因為胃主受納水穀,脾主運化精微,這一納一運,若能相互配合,則能維持人體飲食的消化與吸收,並輸送營養到身體的各個臟腑,發揮滋補潤澤的作用。

那麼我們如何保持脾胃的健康呢?清朝的王鳯儀善人認為,很多的疾病都是由情緒導致的。譬如脾胃的疾病與怨有關,俗語說「谷到成肚氣」,這裏的「氣」是指怨氣,它會導致脾胃、大小腸產生疾病[1]。再者,脾屬土,在五行相剋的關係中,木剋土,木代表肝。按王善人的觀點,肝的疾病是由怒引致的。當肝出現問題,脾胃亦會遭殃,所謂「肝氣橫剋脾土」。

對治怨氣、怒氣的方法,無非也是培養寬容的心。《說卦傳》指出,坤為地、為腹。坤卦象徵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而君子應當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容載萬物。

總而言之,菩薩不惜深入地獄的悲願,對我們來說或難企及,但或許我們可先從光目女、婆羅門女的包容心學起,即便我們無法像地藏菩薩那樣,用善巧方便度人,起碼也要培養包容心,學習如何對現象不起憎惡心,如能心平氣和,那麼我們至少就不會因為情志問題而致病了。這也算是修習地藏法門的一個附加好處吧。(地藏菩薩系列,三之三)

延伸閱讀

地藏菩薩深入地獄救拔眾生,緣何供奉梵鐘下?我們從《地藏經》中可看到這些端倪⋯⋯

參考資料

印順導師(1992):《佛法是救世之光》,正聞出版社。


[1] 脾主升清,將水穀的精微運化到心肺頭目;胃主通降,將受納的食物下行至小腸、大腸。假如脾胃升降失調,就會導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出現腹脹、泄瀉等病機。總之,中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健脾益胃才能保持健康。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