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friend 後再是朋友?

聖誕後又到新年,際此佳節,有專欄作家為文,呼籲香港市民在「佔中」後重拾友誼,而曾在社交媒體上unfriend朋友的則應與人重建關係。未知多少人真的這樣做?

這場「雨傘運動」讓參與者和周邊各界都更勇於表達「人各有志」,身體力行「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原則。

志與道不同,有人會選擇各走各路;也有人不甘放棄,試圖影響或說服對方,希望再作「同志」,或至少存異求同;有些人會借時間淡化分歧,把理念和日常相處分開處理,繼續見面吃飯,政見則按下不表。

但如果是親人,情況將會怎樣?美國就有一對姓Woodhouse的親兄弟Dallas和Brad,兩人都是政治評論家,立場卻截然不同。最近他們一同獲邀到C-SPAN電視台節目,談了不久即擦出火花。就在此刻,主持人接了一通觀眾的電話。觀眾甫開聲,Brad 立即認出,禁不住嚷出來:「Oh God! It’s Mom. 」媽媽在電話那端訓話,要兄弟和睦,過一個快樂聖誕。

家人、親人的血緣關係沒選擇餘地,朋友關係卻可以取捨。一般人都盼望有朋友相伴,有知己交心。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敦巴爾(Robin Dunbar)根據他領導的跨地域研究,推斷出每個人大約有30位朋友,其中6位會被自己認為是密友。而我們一生中,朋友可能有400多位,保持緊密聯繫的卻少於一成。

友情和政治出現交叠又將如何?因從事政治活動而結交的可說是盟友,若更加能在生命上互相扶持的便成為朋友。由盟友發展成為知己,當世史上令人難忘的「一對」是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和前美國總統列根。去年鐵娘子逝世後,列根夫人南茜也形容他們是「政治上的靈魂伴侶」。前泰晤士報和觀察家報總編輯Nicholas Wapshott寫了一本名為《列根與戴卓爾的政治婚盟》(Ronald Reagan and Margaret Thatcher: A Political Marriage) 一書,詳細描述了兩人如何惺惺相惜,互補長短的交往,值得一讀!

有一種「很不當代」的想法,早見於《樂府》無名氏的一首〈古艷歌〉:「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拉到友誼上去,就是那種捨不得舊友的感覺。Unfriending 卻是十分當代的,在社交媒體上要做便做。社交網絡上相識往往上百上千,也許就是網上斷交較容易出現的原因,沒有太多不捨。在網絡外的平凡世界,建立友誼來得不易,不捨之情較濃,因此就多點人不如故的感受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