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熱的尼日利亞東南部城市阿薩巴(Asaba),每天都有幾十個劇組在拍攝電影,電影業將這個原本寧靜的三角州(Delta)首府,發展為該國電影產業的「奈萊塢」(Nollywood),現已成為非洲一個重要的電影基地。
時間倒數至1992年,電子產品營銷員尼布(Kenneth Nbebue)花了12,000美元,用了一個月時拍成了電影《生存枷鎖》(Living in Bondage)。雖然電影從未在戲院放映,但錄影帶卻大賣了一百萬套,從此宣告了該國電影業 -「奈萊塢」的誕生。
2010年,奈萊塢是僅次於印度寶萊塢(Bollywood)的第二大電影產地。2014 年,尼日利亞政府首次發表數據,電影業產值達33億美元。2013年全年製作了1,844部電影,成為尼日利亞的龍頭產業之一。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2014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尼日利亞電影業有100萬從業人員 - 僅次於農業。
「奈萊塢」的蓬勃發展,已經成了整個非洲的一種文化現象。尼日利亞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也是最大的經濟體。該國在非洲的音樂、喜劇、時尚乃至宗教領域的影響力日漸增強,而奈萊塢電影則充當了先鋒。現時非洲各地的酒吧、髮廊、機場候機廳和居民 家中隨處可見的電視上,奈萊塢電影已經取代了美國、印度和中國的電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奈萊塢的迅速發展,主要是憑著低廉的製作費及龐大的銷售網絡,大部分電影的預算都在2.5萬美元左右,在一周之內完成拍攝。過往大部分影片均以VCD出售,售價約為一美元。電視、有線電視及流動通訊媒體更加速了電影的流通。
奈萊塢的成功,是憑藉其講述故事的方式在整個非洲引起了共鳴,該國頂尖的電影人尤格祖·J·尤格祖說。「讓我們的電影大受歡迎的不是高深的技術,而是故事。我們講的是非洲的故事。」
在奈萊塢崛起之前,非洲法語國家攝製的電影,壟斷了非洲的電影業。但這些靠法國政府的經費 拍攝的影片,迎合的是西方影評人和觀眾,在非洲幾乎沒有影迷,也沒有留下文化印記。但奈萊塢的電影,題材卻包括非洲殖民地前的歷史、城鄉的矛盾、基督教與 傳統的衝突,更貼近當地人民的生活。
剛果民主共和國盧本巴希大學(University of Lubumbashi)語言學專家卡楚瓦·恩戈洛馬(Katsuva Ngoloma)說。「只要是非洲人,無論貧富貴賤,都會從這些電影裹以某種方式看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