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BS國際佛學聯會第十七屆會議

維也納大學的主要建築物
維也納大學的主要建築物

國際佛學聯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簡稱IABS)是一個世界性的學術機構,每三年舉辦一次學術研討會,而第十七屆會議則去年八月中旬於維也納舉行。我在前往維也納的途中,三年前於台北法鼓山參與上屆會議的美好回憶自動浮現眼前,那次是我第一次出席這個大型會議,除了大開眼界外,還認識了學界不同領域的朋友。這次參加維也納的會議,心情份外緊張興奮,一方面是我第一次到訪這歷史悠久、舉世知名的藝術城市;另一方面,我有機會學習佛學研究不同課題的最新成果,而且還又可以與很多友好重聚。

為期六天的會議於8月18日下午正式舉行,接近400名學者在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的大型演講廳Audimax出席大會開幕式。首先,大學副校長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教授、國際佛學聯會主席Christina Scherrer-Schaub、以及第十七屆籌委會主席Klaus-Dieter Mathes教授致歡迎詞,隨即由Ernst Steinkellner教授作大會的主題演講,他重新詮釋法稱(Dharmakīrti)論師的翻譯語句並解決他的歸納問題。傍晚,主辦單位在歷史悠久的大學主樓花園設置招待會,不出所料,我遇見到了來自英國的老師和同學,香港和台灣的老朋友,最開心當然是碰上三年前認識的朋友。

維也納大學的背景

這次大會的主辦機構維也納大學,由魯道夫第四世公爵(Duke Rudolf IV)(1339至1365年)所創立,明年將會慶祝650週年,是歐洲歷史最古的大學之一。事實上,維也納在語言學方面的佛學研究經已有悠久的歷史,自從Anton Boller於1845年開始任教梵文,他的繼任者如Friedrich Müller在過去一世紀一直維持這個學術傳統。在奧地利教育體制的優勢,以及各領域如認識論、邏輯學、中觀、大手印和密教等專家的努力下,維也納大學在印度和藏傳佛教研究方面建立了穩固的地位。

五花百門的研討會主題

由8月19日至23日,所有會議的論文報告正式在大學的法學院大樓舉行,大會設有35個分組(panel)和25個環節(section) 討論,總共有超過400位學者參加。有別於上一次的會議,今年每位參加者只能作一次20分鐘的論文報告。分組的主題包羅萬有,從文本、哲學乃至歷史和民族志研究,當中很多主題都非常吸引。我個人則被「禪修的爭議」、「佛教絲綢之路」、「佛教修辭學」、「東亞文化中的植物和食品」、「通過國際旅行創建跨國佛教網絡」以及「五山高原」等所吸引。環節的討論主題似是一般,不過,所有報告的論文摘要(abstract)都必須獲得籌委會審批,其他吸引我的主題還有「佛教與性別」、「佛教與社會」以及「佛教藝術與建築」等。作為一名修讀人類學的學生,我當然不會錯過「邁向佛教的人類學」,以及我報告的環節「當代佛教」。

惠敏法師主持的那一場「無量心的禪修與濟世發展」(Meditative and Soteriological Developments of the "immeasurables") 吸引了超過20人站著聆聽
惠敏法師主持的那一場「無量心的禪修與濟世發展」(Meditative and Soteriological Developments of the “immeasurables”) 吸引了超過20人站著聆聽

由於報告人數眾多,每天的上午或下午一般有10至13個分組及環節同時進行。因此,最困難和遺憾的莫過於在眾多演講之間作出選擇。有些教室很快就被聽眾坐滿及站滿,例如「無量心的禪修與濟世發展」吸引了超過20人站著聆聽。也許最擁擠的分組主題之一是「禪修的爭議」,太多聽眾站在外面,不得其門而入,Rupert Gethin教授開始報告了五分鐘,主席就宣佈將整個主題報告從50人的課室移至300座位的演講廳。

與許多參加者一樣,為了爭取聆聽有價值的論文報告,我會在短促的休息時間內匆忙趕至教室,可是最令人失望的, 就是當我們趕到教室,那個論文報告經已被取消,大都是由於該位學者臨時缺席。有一些論文是意想不到的精彩,例如Veronika Máthé分享了匈牙利佛教徒Trebitsch Lincoln於二十世紀初有趣的一生,他曾經是加拿大的聖公會牧師、英國國會議員和一名國際間諜,不過他及後於中國出家成為一位漢傳僧人,還度化了不少歐洲人出家,最後於中國逝世。此外,Alexander Soucy報告了他最近對越南新興禪宗的田野研究,指出禪宗於越南復興並非禪修所帶來的好處,主要是因為佛教全球化以及跨國知識份子精英的出現。

作為一個參與者,我認為大會安排周到,例如,他們將接近的主題安排在同一個教室裡進行, 因此我經常都在同一個熟悉的教室裡聽課。當然, 會議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每天早上及下午的茶點時間,讓大家得以品嘗維也納咖啡、與老友聚舊、認識學者或進行學術交流,都是不能錯過的機會。

茶點時間一般參加者一邊品嘗維也納咖啡、與老友聚舊或者進行學術交流
茶點時間一般參加者一邊品嘗維也納咖啡、與老友聚舊或者進行學術交流

 除了論文報告之外,主辦單位也安排了其他各種的學術文化活動,包括展覽,項目介紹和觀光等。展覽方面,有不少熟悉的佛學研究出版社,如劍橋大學出版社,香巴拉(Shambhala)和智慧(Wisdom)出版社等。此外,奧地利學術科學出版社,何鴻毅家族基金會和美國學會理事會(ACLS)也設有展覽攤位(見余寶琳博士訪問文章)。大會亦刻意安排了於8月21日提供觀光活動,讓我們可以一睹維也納名勝,包括美泉宮(Schönbrunn Palace)及維也納樂團(Vienna Residence Orchestra)等。

歡欣地曲終人散

大會於8月22日下午舉行閉幕式,在Christina Scherrer-Schaub教授肯定是次會議成功之後,她邀請所有與會者起立默哀一分鐘,以紀念最近逝世的著名印度學和藏學學者Michael Hahn(1941-2014)。之後,大會隨即宣布,經商討後,第十八屆會議將於2017年由多倫多大學主辦,大學的代表、尼泊爾和緬甸佛教專家Christoph Emmrich博士興奮地走到台前,承諾他與同事們會用心策劃和準備下屆會議。

當晚,維也納市長Michael Häupl博士邀請了大會的所有參與者出席一個自助晚宴,地點是當地著名的餐廳Heuriger 10er Marie。地方議員及奧地利佛教會(Austrian Buddhist Society)的秘書長Heinz Vettermann先生,代表市長致歡迎辭。對於是次於維也納的會議成功圓滿,他除了表達榮幸和驕傲之外,還不忘透露一個重要的秘密:「事實上,我練習禪修已經有十七年之久。」在座人士無不大聲喝彩歡呼,當他強調當晚的飲料都是免費提供,請大家不用客氣時,籌委會主席Klaus-Dieter Mathes教授立即幽默地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翌日還有最後一天的會議活動,引得哄堂大笑,大家就在這歡欣愉快的氣氛下進食以及跟朋友告別,因為我們下次見面的時候可能要待2017的多倫多會議了。

鳴謝

我想對亞歷山大·席勒博士和丹尼斯·約翰遜先生表達感激之情,感謝他們慷慨地提供了信息。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