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win’ in the Wind: 答案在風中飄蕩

“Blowin’ in the Wind” 是美國詩人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在1962年創作的歌曲。2011年,由凱迪克大獎畫家弘穆司(Jon J Muth)作畫,“Blowin’in the Wind”的英文繪本出版,中文譯本《風中飄蕩》於2019年出版。

風中飄蕩
一個人要走多少路

才能被稱為男子漢?

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大海

才能在沙灘上安眠?

炮彈要發射多少遍

它才會永遠不出現?

答案,我的朋友,

就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

一座山要屹立多少年

才會被沖刷入海面?

人要撐過多少年

才能得到自由的空間?

一個人要轉頭多少次

來假裝他什麽都沒看見?

答案,我的朋友,

就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

一個人要仰頭多少次

才能看見天?

一個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聽見有人在哭喊?

要犧牲多少人

才明白太多生命消失在人間?

答案,我的朋友

就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

游吟詩人巴布狄倫

巴布•狄倫被譽為20世紀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他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很多同時代以及後來的音樂人,美國時代雜誌評選他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人。

1962年,年僅21歲的巴布・狄倫寫下“Blowin’ in the Wind”,歌中飽含他對成長、對戰爭、對平等、對自由以及對生命的人生詰問。19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激蕩的時代,反戰、黑人民權運動以及女權運動相繼興起,這首歌被視為那個時代的主題曲。而歌中所傳達的情感,所蘊含的人生哲思不為時代與區域所局限,時至今日,“Blowin’ in the Wind”依舊為人們廣為傳唱。

巴布•狄倫曾獲得過很多音樂獎項,包括十二項葛萊美獎、一項金球獎及一項奧斯卡金像獎。1996年,巴布•狄倫首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理由如是說:「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巴布•狄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説明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2016年,巴布•狄倫成為史上第一位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音樂人。瑞典學院的頒獎理由是表彰他「在美國歌曲的傳統之上創造了新的詩意表現。」

成為繪本

將一首廣泛流傳、深具哲思的民謠化成繪本,呈現給大小讀者,是一次再創作。美國繪本畫家弘穆司(Jon J Muth,中譯名又為強•穆特)以其深厚功力演繹出巴布狄倫歌詞中所呈現的豐富內涵。

弘穆司的水彩畫色彩明亮清新,有一種靜謐的力量。繪本以一個小男孩、紅色氣球以及紙飛機貫穿全書始終。其中的紙飛機作為一個標誌性的圖像隱喻,呼應了文字中所描繪的在風中飄蕩的「答案」。圖畫描繪人、鳥、路、海與山的景致,傳遞出反對戰爭、堅持正義、傾聽他人的苦難、追求平等與自由、珍惜生命等訊息,歌詞意涵得以在圖畫中具象與抽象的呈現。山光水色之中,紅色的氣球與紅色的小船異常奪目,象徵不滅的希望與生命之力。弘穆司的圖畫淡化了文字中略為沉重的哲學提問,並演繹出文字所呈現出的極具詩意的意境。

繪本中亦有許多文圖呼應的細節,充滿趣味。在巴布•狄倫的歌詞中有這樣一句:「一只白鴿要飛過多少大海,才能在沙灘上安眠?」當翻到繪本最後的扉頁,遠方彩霞映照天際,幾個孩童在岸邊奔跑,河中倒映出他們的身影。在河的倒影中,有一只紙飛機清晰可見,而與紙飛機相對應的卻是天上一只展翅飛翔的白鴿。弘穆司將在風中飄盪的答案具體為一架紙飛機,他說,「每個孩子都有屬於他(她)的紙飛機」,就像「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這世界需要我們實現甚麼?」最後,紙飛機化為白鴿,自由的飛向天際。圖畫與歌詞交相呼應,寓意無盡。

弘穆司熱愛東方藝術,對禪學有深入的研究,他憑藉直覺進行創作,在他的創作中沒有過多的裝飾,令圖畫真實反映故事的本來面目,他常以水彩作畫,畫中頗具有禪意。弘穆司亦是繪本《石頭湯》(Stone Soup)的文圖作者,並曾以繪本《熊貓的大智慧》(Zen Shorts)獲得2005年凱迪克榮譽獎,有評論稱其「將繪本之美發揮到最高境界」,紐約時報讚揚其畫作「帶有改變生命的安靜能量」。

答案在風中飄蕩

巴布•狄倫的歌曲具有獨特的魅力,他的文字呼應時代精神,永不落伍。而那些關於人生的詰問,每個人的答案也許都不盡相同。

在後記中,弘穆司如是說:「這首歌說出了每個人心中都能找到的真理。當我們對生命有了開放的思考與細膩的心,我們會經歷甚麽?我們會學到,我們都在為同樣的事奮鬥──愛、誠實、正義。我們發現,這需要行動,而不只是許願或渴望。自由和快樂並不是無憂無慮,逃離生活中的重擔並不是自由。自由是對世事充滿關愛,也就是說,我們要為自身和全體人類的期望盡一分力量。到了那個時候,心將為來自四面八方的風敞開大門。」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