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默照禪七後記(二)──拜佛新功能

我幾次去法鼓山參加禪七,總是看聖嚴法師在生時錄下的開示,一方面慶幸還可以得到法師「親身」的指導,另一方面,曾經擔心其他法師都活在聖嚴法師的影子,沒有機會發揮。後來,留意到雖然每日看兩至四次錄影,但是晚上總護法師都會有開示的時間,其間,每位法師都尊重聖嚴法師之餘,他們都不會妄自菲薄,有時還會更正或補充師父的指導,亦會不卑不亢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從中我感受到佛弟子無執的自在,以及無我的智慧和慈悲。

這次總護常乘法師告訴大家他在禪修的一些心得:

1)挺腰

很多人以為放鬆,就不挺腰,以致彎腰駝背,其實那樣坐姿不正確,身體容易疲倦,氣息亦不流暢。

2)手印[*]

很多人對打的手印都不認真看待,坐久了,兩拇指不是不再碰在一起,便是不成圓形。其實,那樣表示坐得不夠清楚,維持手印正確可作為衡量心清楚的狀態。

3)半張目

除了大德曾呵人閉目坐禪,以謂黑山鬼窟。常乘法師的經驗是妄想總涉及過去或將來,並產生種種的畫面或形象;不過,如半張目,那些形象便會消失,這可助我們保持清醒,活在當下。

我這次也有一些心得,可供大家參考。經過幾次禪修,我發覺除了傳統的數息、念佛和動禪,還有一種更有效的方法,可幫助我們全身放鬆和身心統一,那就是拜佛時營造的節奏。

第一次參加禪七時,我只是學了基本功兩年,還是主要在家自修的初哥,每次坐禪只堅持到約十五分鐘而已。那次的禪修日程十分簡單,主要是坐禪一小時,慢步經行一小時,然後再重複。我初時不得不常常靜靜地換腳,後來卻進入狀態,坐到一小時或以上,全靠那些慢步經行。一來我曾上過肢體訓練課程,可以頗準確地維持慢步經行時都在同一節奏;二來腳不斷走動下,不會有盤腿時那種劇痛。經過幾天重複練習後,每次慢步經行都使我身體放鬆,心又專注,加上我不會在那時段後,跑去飲水或上洗手間,而是立刻坐禪,所以維持到經行時輕安的狀態,坐禪就立見功效。

這次禪七,我領略到拜佛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更為有力,因為不像慢步經行只涉及腳的運動,拜佛可是全身運動。我本來對禪七加插拜佛的環節,有點摸不著頭腦,不知那和坐禪的關係。後來聽了聖嚴法師的介紹,則以為只是和懺悔及感恩有關。有一次禪七後,在家中的床上,快要醒時,發覺雙腿內有股氣慢慢流動,那節奏十分熟悉。咦!那不就是拜佛時的節奏嗎?原來那節奏已滲入了全身,不必費力,全身很快便有氣以同一節奏活動,我感到身心的統一。不過,事後我也不將此經歷放在心上,直至這次我將兩次經驗結合,才發覺拜佛的新功能,現試以較為科學化的角度分析它的方法和效益。

坐禪最難定心,更妄談身心統一。每每我們希望制心而用了腦力,不是妄想,便是多出了力,令身體更為緊張。動禪的慢步經行和拜佛卻更易掌握,一來運動身體較具體,避免了跌入想像的陷阱;二來,運動會帶動身體的氣息流轉,尤其是拜佛屬全身運動,氣的流動更為明顯,也更統一。如能留意以下五種原則,身心統一不是難事:

1)動作要慢和輕

動作越慢,便會越輕,也就越好,因為身體變得越放鬆,而全身放鬆是聖嚴法師和繼程法師強調的禪修基礎、方法和終極的狀態。

2)動作簡單又不停頓

動作簡單才容易掌握,又不費神。動作要不停頓,如不斷的流水,順暢自然。

3)時間夠長

拜佛的時間要有半小時甚至一小時(初學者)以上,才能令整套拜佛動作變得順暢,節奏亦能於全身凝聚不散。

4)節奏平均

一如念佛共修在快板念佛後,地鐘停下,大眾仍要有佛號在心。平均的節奏是全身統一的所緣境。

5)帶節奏入座

拜佛完畢,入座時種種動作,包括呼吸(不是控制呼吸)、坐上蒲團、鋪上毛巾等,都不忘拜佛時的節奏。

我曾告知常源法師這方法,他覺得有可能,只是那節奏不易維持,拜完佛便會斷了。我的經驗是身體的氣會幫助我們保持全身在同一所緣境。

可能那只是適合我的方法,由於多次奏效,遂野人獻曝,權供大家參考。


[*] 法鼓山坐禪打的手印,是以右手掌向上安放在足上,左手掌向上安放於右手掌上,兩隻大拇指輕輕相拄,虎口相對,構成一個圓形,這在密教稱之為「法界定印」,是大日如來入定的智印。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