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黑膠太「浪費」了!

最近黑膠唱片復興,稍大的唱片店均附賣黑膠唱盤。與朋友聊天,對方也說:「我想買台黑膠唱盤過癮一下。」對業界而言,這無疑不是好事。

二十多年前,我看了三色台播放Olivia Hussey的電影《殉情記》(Romeo and Juliet),片中Glen Weston一曲 “What is a Youth”,一聽即迷上了,翌日走到街上,只懂衝著「羅密歐與茱麗葉」一名,無知找來柴可夫斯基的同名唱片,滿心歡喜,回家一聽,南轅北轍,當下惱怒自己太魯莽,沒查清楚。後來幾經辛苦才買回那張原聲唱片,今天我聽老柴自然比那張原聲大碟為多。屈指一算,二十多年,我只更換過三台黑膠唱盤,但從沒放棄過聽黑膠唱片。


一百二十五萬元的黑膠唱盤

為甚麼重新發行黑膠唱片?因為有商機,不少人重新投入黑膠世界;因為聲音質素比聽CD好,這是事實。不過,一台優質的CD唱盤,放出來的音質已十分不錯。回憶八十年代初,Sony的盛田昭夫等人研發的CD系統,標榜方便,容量更大,重播不耗損音質等等。結果,數碼唱盤取代了繁瑣的模擬系統:黑膠唱盤。

現今市場上有兩類唱盤,一類我戲稱為「玩具」唱盤。其中我看過的一台只需三數百港元,面積像一把女性用的電子直髮夾,夾著唱片重播。嚴格來說它根本不是一台唱盤,只是一部轉動黑膠的小玩意,純粹是視覺的享受,音質嘛?全無。另一類是正宗的播放系統,定價最少要三數百美元,今年日本一家產量極少的公司,造了一台極品,定價港幣一百二十五萬!音質如何?我未聽過,但肯定是那把直髮夾無法望其項背的。


一切從「荷包」開始

再說黑膠唱片,從前一張定價三四十元的唱片,如今混音後重刻發行,定價數百元,記得數年前重新發行小提琴家Johanna Martzy的 《Radio Recordings》,兩大盒黑膠,盛惠過萬元,我只夠餘力買CD版,但也要花一千元。因此,黑膠是否值得投資,那得看你的財力了。

黑膠唱片不論保養及聆聽均須小心打理,儲存又花地方,若不從音質考量,那乾脆聽CD好了。此外,選黑膠唱盤,厚的Platter 聲音又豐厚一點;唱頭又分MM,MC和MI,MC分析力好,MM聲音溫暖,MI取其二者之間;唱臂,唱針又須定時調整,不同牌子唱盤和唱針又各有特性,還須配合已有的音樂系統,包括擴音機及揚聲器,聽者必須清楚自己喜好才可慎選。對好事者來說絕對是一種樂趣,但上述細節全與「荷包」有關,若只想純粹玩玩黑膠,要投資多少才能一品黑膠的味道﹖

黑膠給人的感覺較自然,音場更廣更闊,我曾試過比較同一個錄音的兩種軟件,黑膠只會讓人一聽難忘,不忍放下。台灣劉漢盛君的《黑膠專書》,教人如何認識黑膠系統,值得細讀。至於家中全無器材的朋友,我還是推薦CD系統,黑膠太「浪費」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