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出世不離世,入塵不染塵

「枝頭春櫻好,花落化輕埃。 粉蝶迷不悟,高下自飛回。」是日本九世紀詩人遍昭僧正的俳句,由名家何百里書寫,是馮孝忠另一幅喜愛的作品。
「枝頭春櫻好,花落化輕埃。 粉蝶迷不悟,高下自飛回。」是日本九世紀詩人遍昭僧正的俳句,由名家何百里書寫,是馮孝忠另一幅喜愛的作品。

如果,銀行界是以收入多寡來衡量一個人的善惡的話,那麼眼前這人,也許不少人都會認為他邪惡得很。

身為恒生銀行執行董事,彈指間便能完成千百萬元交易,馮孝忠的確是位不折不扣的銀行家。

「坊間對我們存有誤解,普遍認為金融從業員都是貪婪的。其實我們跟其他行業沒有甚麼分別。」他搖了搖頭,表示雖然真正的佛教徒不會隨意標籤某些行業,但社會上存在這些習氣,對佛法、對修行者,是個不怎麼理想的世界。

我好像聽到了佛法二字。

與佛有緣

「母親是位佛教徒。雖然求學時期入讀的是教會學校,但自幼已有所接觸。最記得十來歲時,跟她到佛堂參拜,只覺得那裏的造像形相慈悲,內心也跟隨著願意拜佛起來。」當談到接觸佛教的經歷時,馮孝忠臉上現出敬意和溫柔之態。「及後到母親往生時,她走得甚為安詳,也有很多法友來替她助念。那一刻,我感受到阿彌陀佛的慈悲及力量。」

就是這樣,他在大光法師座下皈依三寶,現在是廣琳法師的弟子。

「另一方面是因為本身對魏晉清談玄學有興趣,當時南北朝時期的僧人為了傳播佛法,於是將『空性』這個概念跟老莊的『無』融為一體,這樣一來我從玄學那裏了解到一些佛法。」他笑言,師父常說他在佛法裏鑽來鑽去,「我修行的確較差,每次他都說我聞是聞到了,也有思,卻不太修行。」

很多人以為馮孝忠是禪門弟子,但原來他是位念佛使徒。

「淨土宗很難向人宣傳的,比其他法門更講求信心。如果你相信阿彌陀佛會來接引的話,你便會信這個法門,否則我即使怎麼解釋你聽也沒用。對生死感到恐懼的人,淨土提供了一個不錯的精神上的解決方法,但這個要靠自己讀經領會。就我而言,它給我對未知事物的保證。」他解釋說。

禪、淨雙修?

曾經有一段時間,馮孝忠頗深入禪宗,但他實在看不到憑自力便能有所成就,所以轉向依靠彌陀救渡。接觸淨土後,他廣泛閱讀淨土經論,更加覺得沒有其他路徑可走。他打趣形容,大概是這一生不夠『學分』修那些法門吧,唯有先到西方極樂,然後再努力。

他又認為,雖然淨土是指向往生,但透過念佛,人會慢慢變得慈悲,這種影響是今生可以見到的。「我想像不到一個人,他每日念著『南無阿彌陀佛』,然後竟然一點慈悲心也沒有。那六個字其實是在不斷提醒你,讓你做人有警惕性。我會形容念佛也是一種禪定,例如你情緒高漲、憤怒時,念佛能帶給你跟數息一樣的作用。《大日經》也說,『大菩提為因,慈悲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慈悲心令我們更包容,消滅自我,無論你修何種法門,最終還是脫離不了這些。」

不過他指出,禪宗,尤其是曹洞宗,在直指人生及業務管理等方面確實較優勝。他中學時期喜歡看公案,但承認並非人人能直接從中有所得著。 「除非你能當下立即開悟,否則充其量只是機鋒,是對話的藝術。」若要他選擇,他情願傾向鈴木禪師《禪者的初心》一類的書籍,「像一行禪師,作品其實適合不同宗教人士閱讀。即使你是天主教徒或基督徒,照樣可以跟著坐禪、呼吸數息。他們(這些禪師)更著重的如何冼煉身心,從而過平和無諍的生活。」

又是禪修,又是淨土,我聯想到所謂「禪淨雙修」的說法,怎料馮孝忠並不太認同。「淨土跟禪宗在本質上是矛盾的。」話雖如此,他在職業上還是運用從禪宗學回來的知識較多。「例如公案教導我要有創意,要『think out of the box』。釋迦牟尼是個非常有智慧的覺者,他留給後世的法門之多是每位眾生都必定能找到所相應的。」

學佛途上,一般人甚少獨自修習而不跟他人交流、討論,馮孝忠也不例外,他說:「我跟佛友談淨土時,他們大多認為念佛要一心不亂,甚至不能帶業往生。我不敢苟同,畢竟要完全做到上述兩點是困難的。試想像你臨終一刻,可能飽受痛苦煎熬,如果要求你非一心不亂不可,相信沒多少人能夠符合這個條件。阿彌陀佛是慈悲的,既然祂發了四十八大願,說下品下生的眾生也能得生淨土,我會選擇這樣去相信祂。」

無論是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還是親鸞上人的《歎異抄》,他都有親自了解過,因此深深感受到信受淨土法門比其他更講求因緣和信心。即使身邊有人讚歎某些老菩薩修習淨土後能預知生死,但其實單聽這些故事,還是解決不了他思想上和心靈上的困擾,所以要真正去信,才是正確的做法。

在世脫塵

作為一位信佛的銀行家,修行對他而言會否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呢?馮孝忠說,因為需要經常瞬息之間作出決定,壓力自然增大,心情會變得煩躁。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要恆常修行是件困難的事。「但壓力大不是一個藉口,我相信時至今日,一位教授的壓力不比我們少。」

談到願景,他表示沒有甚麼想要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唯一希望的便是對人好點,至少對方會因此而快樂一點。「在可能的範圍內,多控制自己的貪、瞋、痴,製造一個和諧的環境。作為佛教徒,應朝著這目標邁進;所謂人間淨土,也要由人來建造。」

每天面對不同挑戰和危機,馮孝忠坦言他會依靠數息來平衡自己的情緒,因為亢奮時所做的決定很有可能是錯誤的。「其實不只要控制情緒,最終還是要懂得慈悲。慈悲最明顯能在人際關係上體現,人緣好的話別人會多給你一點機會,也會提醒你哪裏做錯了。」

訪問快結束時,我指了指牆壁上的一幅書法,問他那是甚麼意思。「有一次我在雜誌上看到衍亮法師引用這句話,感受很深。我們不是出家人,在世是必然的。但雖則在紅塵打滾,也不代表身上要染滿塵吧。」

直幅上的話正是:「出世不離世,入塵不染塵」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