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佛教史重要篇章--《思源:大專佛教人物誌》記載大馬大專佛教人物事跡

網上圖片

馬來西亞是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全國逾六成人口是穆斯林,但憲法也保障宗教自由。馬來西亞佛教徒多數是華人,以及少部分是印度裔。由於環境使然,各大專院校的佛學會是培養佛教人才的重要基地,使到佛教能在馬來西亞生生不息。馬來西亞佛教發展基金會最近出版了《思源:大專佛教人物誌》,由洪祖豐居士策劃,記述了六十一位源自大專的佛教重要人物的事跡,是研究馬來西亞佛教史的重要參考書籍。

《思源》共分「杏壇佛緣」、「馬大佛學會」、「工大佛學會」、「博大佛學會」、「國大佛學會」、「拉曼學院佛學會」和「北大佛學會」共八個篇章,主角包含了教育界及幾間重要大學佛學會的人物,他們的故事反映了近數十年來馬來西亞佛教的發展歷程。

本書第一位介紹的是佛化教育及翻譯先鋒林忠憶居士,這位已故檳城哈菁英文學校校長是精通英漢雙語翻譯的佛教大護法,早年經常受邀在一些法師弘法時當即席翻譯,例如在錫蘭佛寺將檳城佛學院的德寶長老與蘇曼迦羅長老的英語開示即席翻譯成閩南話,方便不諳英語的信眾。他還編纂了《佛學名詞中英巴梵匯集》,以中、英、巴利、梵文對照解釋,是他留給後世的重要遺產。此外,林居士也是馬來西亞把佛誕衛塞節列為公假的重要推手。

已故邱寶光居士是另一位多語翻譯佛法的行者,這位前太平華聯國民型中學教師年少時體弱多病,聽從演本老和尚勸告,禮拜地藏菩薩和勤念《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他和母親在日治時期住在檳城妙香林不遠處,當時他們家貧,妙香林監院宏船法師常請他們吃蕃薯粥,並不時替他們把脈和開藥方給他們調養身體。邱居士在英國讀完師訓學院即返馬投身杏壇,因精通中英兩語及閩粵方言,故經常為竺摩法師當翻譯。邱居士還與太平佛教會、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藏傳佛教和佛光山結緣,並且是馬來西亞佛光協會籌委會主席和第一任會長。

佛教出版事業推手的梁國基居士生前也是中學教師,他曾出任馬佛青總會出版委員會主任,管轄《佛教文摘》和《佛青會訊》兩個單位,他創設「佛教文摘讀者印經會」,新馬兩地佛教徒反應熱烈,發行量大增。他還每年出版「大馬佛教研究」、一套十本的《白話佛經選》、主編《大馬佛光世紀》、開設《大馬佛教》網站等。

開拓佛青運動新境界的梁國興居士,則是師訓學院及理科大學畢業,他是退休教師,也是佛教郵票達人,曾任設在泰國的國際佛教大學助理校長。梁居士是理科大學佛學會創辦人,之所以會創辦佛學會,是因為當時發現學生會主辦的跨宗教論壇竟然不包括佛教,向學生會投訴卻不受理會,第一次深切體會到佛教「要爭氣而不要生氣」。

在馬來西亞,由於華人是少數民族,而在政府大學或師訓學院,華人學生人數不多,因此他們很多會去參加華文學會或佛學會。早年有些大專院校對於華文學會的成立有所顧忌,因此不少華人學生轉而參加佛學會,並非完全是基於宗教情懷,也有相當部分的華人文化情懷。儘管這些佛學會很多都是以英語交流或基於南傳佛教信仰為主。而每逢周五下午穆斯林的禮拜祈禱時間,華人學生就會參加佛學會活動(基督徒則參與教會團契等)。這個背景也接引了不少華人青年接觸和信仰佛教。

畢業於亞庇佳雅師訓學院的陳鳳瑩居士就指出,早年在學院內辦華人文化活動,包括成立華文學會是敏感的舉動,因此佛教會就代替了華文學會的角色,會主辦新春聯歡晚會或中晚會等中華文化活動。

現任拉曼大學校長尤芳達居士在大學時期也是佛學會搞手,他在就讀馬來亞大學(馬大)電機工程系時,就出任馬大佛學會主席。他後來遠赴美國深造,在麻省理工學院(MIT)讀碩士時,也創辦了該校佛學社並出任社長;而當年的佛學社秘書就是後來成為著名武俠小說家的鄭丰(原名陳宇慧,為台灣政壇元老陳履安之女)。

也有一些在大專時期參與佛學會的青年,後來出家,例如馬大法律系畢業、曾任馬大佛學會主席的吉祥尊者。他是在大學第二年萌生出家念頭。「如今三十二年已過去了。我覺得很慶幸自己在每一個生命轉折點的果斷抉擇,惟仍覺得應該可以把握得更好。」

道和法師是另一位在大學參加佛學會、畢業後出家的僧人。她是在理科大學(理大)讀書時參加佛學會,從一個門外漢逐漸認識佛教,並在參加繼程法師帶領的生活營後,清楚知道自己學佛及修行的方向。書中介紹的另三位出家人是繼持法師、常藻法師(皆理大)釋傳華法師(北方大學)。

全方位推廣佛教的洪祖豐居士,也是本書的策劃者。他是工藝大學(工大)工程(機械)榮譽學士、馬大科學(工程)碩士。他在入讀工大時參與佛學會,從此改變了他的生命。他是名工程師,但在佛教界則是著名的活動策劃人與主辦者,曾出任馬來西亞佛教發展基金會主席、佛教協調委員會秘書、跨宗教團體佛耶印錫道諮詢理事會副會長等,並積極參與國際佛教事務。

佛曲的創作與推廣是馬來西亞佛教的一大特色,《思源》中多位主角都曾參與其中。當中一些原本更是音樂的門外漢,但因為弘揚佛教而學習創作佛曲。理大畢業的李英劍居士就是其中一位佛曲創作者,他沒有接受過正統的樂理訓練,卻成為菩提工作坊《稱讚如來佛曲弘法會》的音樂總監。他說湧起的靈感不只是對樂理的藝術追求,更多的是讓佛法普及年輕化的迫切與渴望。曾經擔任拉曼學院佛學會主席的蔡錦程,也積極參與佛曲弘法活動。

說到大專佛學會,當中的重要伯樂是馬來西亞已故高僧達摩難陀長老(K. Sri Dhammananda),這位吉隆坡十五碑錫蘭佛寺的住持當年積極把佛法傳入大學,而在吉隆坡及周邊地區的大專佛學會成員經常會到該寺參加佛動或聆聽長老開示,長老也常應邀到各大專演講弘法。

在馬來西亞,佛教徒雖然是少數群體,但由於不斷有年輕新血加入,仍能蓬勃發展,大專院校的佛學會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