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譬如有人,因其飢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從本以來常無有樂,然其癡倒橫生樂想。如彼癡人於半番餅生於飽想,世人無知以富貴為樂。夫富貴者,求時甚苦,既獲得已守護亦苦,後還失之憂念復苦,於三時中都無有樂。猶如衣食遮故名樂,於辛苦中橫生樂想,諸佛說言:「三界無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橫生樂想。」--《百喻經》卷三第四十四「欲食半餅喻」(CBETA: T04, no. 0209, p0549c26-29)
比如有一個人,因為他肚子餓而買了七塊餅吃。當吃到六塊半餅時覺得已經吃飽。他用手打了自己,責怪自己有病,說:「我現在飽了,是因為這半個餅,前面的六個餅都白吃了!假如知道吃這半個餅能飽,就應該先吃的。」世人顛倒迷惑,以富貴為樂。 物質的富貴,追求很苦,得到了守護住它也很苦,一旦又失去了,想念又是苦,實在都沒有甚麼快樂。有如燒香,燃燒殆盡,只成灰燼。
早前參加過一項關於製香及其歷史的活動,學習了製香的幾種方法,有合香、煉香,以香粉、香木製成香丸、線香等。香是藉著蘊含天然油份的動物或植物性材料,當中不少是有藥用的功效,以自然揮發或熱力的方式,釋放當中的香氣及藥效。自人類學懂生火及用火,偶然發現燃燒某些物質可以發出香氣的煙後,香與祭祀一直有著緊密的關係。香的運用有著悠久歷史,自古至今遍全球,由西方古代埃及,希臘,羅馬及阿拉伯,至東方印度,中亞及中國,以香水、香油、香薰作為祭祀、淨化空氣,甚至用於醫療。
從過去歷史上使用香的記錄,了解到製香最重要的是原材料,若燃燒了對身體或環境有害的物質,對身心會帶來負面的影響。燒香所產生的煙飄散出怡人的香氣,令人心生歡喜;同樣是燃燒,香煙所產生的煙霧,氣味令人感到不適,可見燃燒的物質不同,結果就會迥異。有點理解於佛陀時代的大愛道比丘,為何對出家修行有著勇猛的堅持:解脫之道雖無出家在家之別,作為當時的女性,能以出家人的清淨身份修行及弘法利生,是有德丈夫之道。我們的心亦然,身語意以菩提心為基礎,常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定必會為人感染到正面,開心的能量。反之,則所發出可能令人抗拒的能量。
大愛道比丘尼,原名摩訶波闍波提,是悉達多太子的姨母。天真的摩訶波闍波提於八歲時,陪著姐姐摩耶夫人嫁到迦毘羅衛國,隨著姐夫淨飯王及姐姐在皇宮過著無憂的生活。年輕的她已對生命來處有著不解的懷疑、對生為女子的種種不平、對無常感到的憂傷。幾年後在摩耶夫人回家待產途中在藍毘尼園誕下小太子悉達多,正是歡喜之極,無奈七天後摩耶夫人病逝,臨終前交託悉達多給她。為不負姐姐遺願,摩訶波闍波提嫁了給淨飯王,盡心盡力的照顧太子,後來雖然生了難陀,但是對悉達多太子仍是一樣的愛護關懷,讓他得到母愛。悉達多廿九歲離開皇宮踏上修行之路,六年後成道的佛陀回到家鄉弘法,摩訶波闍波提見到他安詳光明的面容,聽著他開示苦空無常的教法,心中對修行極是嚮往,佛陀鼓勵她以學佛女身份修持。
三年後淨飯王往生,摩訶波闍波提下定決心追隨佛陀並請求出家受具足戒。她帶領耶輸陀羅及五百釋迦族女人自行將頭髮剃去,披起袈裟,七天七夜向那摩提犍尼精舍追隨佛陀。她提出三次請求皆不得所願。阿難心中不忍,向佛陀代為請求,終於得到答應,成為僧團中第一位比丘尼,名為大愛道比丘尼。佛陀為她們說比丘尼戒律,制訂尼眾須遵從八敬法,須戒除名聞利養,忌虛榮傲慢,常保持寧靜安詳風度。大愛道比丘尼精進修持,協助佛陀教育,為請求出家的女眾授具足戒。她帶領尼眾幫助佛陀從事教化社會的工作:救濟貧苦,鼓勵兒童、婦女們皈信佛陀等,將佛教發展推廣,深入社會、家庭及女性中普及。
大愛道比丘尼深愛大道的心,打動佛陀開比丘尼之始,書寫佛教史上眾生平等的重要一頁。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可如何修持?學習大愛道比丘尼,堅守佛陀的教法,常懷慈悲感恩心,依戒、定、慧三學修持成為上等之香,燃燒有意義的生命,散發利己利人的佛道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