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絲綢之路(下)

交河古城現貌。在公元前2世紀及5世纪中葉構建的,也是漢代車師人所建的「車師前國王庭」所在地,屬絲綢之路上的歷史名城。
交河古城現貌。在公元前2世紀及5世纪中葉構建的,也是漢代車師人所建的「車師前國王庭」所在地,屬絲綢之路上的歷史名城。

這些現象可反映當時中西各大小國,對彼此的宗教、文化和藝術,所持的開放態度及和諧關係。絲路常被學者喻為「文化運河」,在這條貫穿中西,承接古今的路上,印滿了數不盡的文化瑰寶和人類文明的足跡﹕古城、古墓、歷朝長城、古剎和石窟等。尤其是從敦煌石窟、吐魯番發現的數萬件文獻,牽涉中國和中亞等許多國家民族的歷史及文化藝術。這提供了對研究中西各國之間,中古時期的政冶經濟、社會制度、宗教醫學、文學藝術、甚至天文地理等領域的豐富認知。隨著航海業的發展,陸地上的絲路,後來漸被海上的絲路取代。所以今天的絲綢之路,已不再是「貿易經脈」或「文化運河 」,而是已成功轉營為「文化資料庫」和「博物長廊」了。

高昌古城現貌。位於吐鲁番市东45公里處火焰山南麓木頭沟河三角洲,始建於公元前1世纪漢代,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
高昌古城現貌。位於吐鲁番市东45公里處火焰山南麓木頭沟河三角洲,始建於公元前1世纪漢代,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

香港開埠時本是漁港,英國人便是看中香港的地利,海港水深,冬暖夏涼,有利於東西兩方海路連繫,方便貿易經商。至上世紀中期開始,香港漸由單靠「天賦」生存,而轉營為以工業生產和出入口貿易為主的「物流中心」,把香港本地和珠三角製造的成衣、電子零件及塑膠商品等出口到世界各地,同時,又引入英美電腦、汽車、意法高級時裝、煙酒、香水、化妝品、瑞士鐘錶等奢侈品至香港及輸入中國。香港則以稅低取勝,成為亞洲的購物和美食天堂,吸引中國內地、臺灣、日本和東南亞各地鄰友來港消費。一併拓展出香港的旅遊和酒店飲食業務,以服務業持家。

隨著航空業的發達和高科技發展,各國商貿和文化交流,漸不受地域和時間所侷限。各國商家處理大宗的貿易買賣,隨時登機,一覺醒來已到世界的另一角落,參加展銷會,直接與廠方洽談。更由「原設備生產」至「原設計生產」,發展中外合作而生的產品,如現今大行其道的高科技蘋果電話,皆說明「美國設計,中國裝配」,乃至歐美各大時裝和電器品牌,無不「中國製造」,如斯例子比比皆是。由於互聯網的發達,世界各地多數青年均可網上購物,無國界、時空所限,購買外國產品,隔日便抵自家門前。

昔日絲路與今日香港,同為中西文化交流薈萃之地。香港開埠至今,從上海、廣東、潮州、福建等地的大陸移民不斷,殖民地時代,移居或暫居香港的英國人固然不少,至八十年代的越南難民潮、九十年代開放菲、印傭來港,還有少數印度、非洲移民,及常為經商貿易往返香港的歐美人士,透過香港,把西方科技和思維帶入中國,所以香港被喻為「華洋雜處」,實不為過。而昔日通過絲路,波斯舞樂、印度佛教、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和希臘羅馬藝術等元素傳入中國。唐代的昭武九姓,便是用來分別從西域移居中國的胡人,當中多數是善於營商的粟特人、也有波斯人和印度人等。

吐峪溝。伊斯蘭教、佛教、薩滿教、摩尼教文化在此碰撞和交融, 是新疆現存的最古老的維吾爾族村落,已逾1700年歷史。
吐峪溝。伊斯蘭教、佛教、薩滿教、摩尼教文化在此碰撞和交融, 是新疆現存的最古老的維吾爾族村落,已逾1700年歷史。

曾經,香港被喻為「文化沙漠」,而絲路則是「有文化的沙漠」! 現代的香港不斷與時並進,已成功轉型並走出一條永續經營的文化經濟大道。身處廿一世紀的國際化大都會,物資豐裕,甚至泛濫。人們心靈深處渴望追求的反而是那無形的精神寶藏,而孕育數千年底蘊的絲路文化藝術,正提供了滋潤現代人們心靈追求的豐富內涵。今年康文署主辦的世界文化系列藝術節,以「絲綢之路」為主題,大家可把握因緣,飽嘗一頓從絲綢之路帶回來的心靈餮饕盛宴,走一趟香港的文化藝術絲路之旅,找到自己的心靈綠洲。

絲綢之路藝術節﹕http://www.silkroadfestival.gov.hk/

絲綢之路 喜多郎 (絲綢之路藝術節演出單位)

分享: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a7%b1%e6%85%a7%e7%91%9b%e5%8d%9a%e5%a3%ab/" title="Posts by 駱慧瑛博士"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駱慧瑛博士</a>

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人,香港大學哲學博士,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副研究員及藝術顧問,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研究佛學及敦煌學。曾於香港中文大學等任教佛學及敦煌學碩士課程。專著《觀心自在──香港觀音誕與觀音信仰探源》(香港:天地圖書2020)為首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獎作品,並榮獲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類出版獎,及著《緣繫敦煌》(香港:中華書局2021);編輯《饒宗頤佛學論文集》(香港:天地圖書2013);在《人間佛教學報.藝文》、《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通訊》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