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香港佛教聯合會電台節目《「心」深漫遊》第一集──覺醒之道

藉香港佛教聯合會75週年誌慶,佛聯會早前參與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計劃」,為公眾製作及特別呈獻十三集電台節目《「心」深漫遊》,節目已於去年10月9日至2021年1月1日在香港電台普通話台AM621及網上播出。此節目由佛聯會執行副會長兼總務主任衍空法師擔任顧問,並得資深傳媒製作人李再唐先生監製、資深播音員車森梅女士協力,以及資深電台主持人倪秉郎先生主持,為大家帶來多元化、生活化的電台節目。

各集節目有不同的法師與嘉賓就各主題與主持進行對談,另有大和尚與小沙彌短劇,以及配有「『心』禪」及「『心』深信箱」等環節,為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深入淺出介紹佛理,進行一場「心」靈「深」度探索,重拾覺醒和善念初心。

如欲重溫節目,歡迎前往香港電台《「心」深漫遊》節目網頁收聽。

首集主題是「覺醒之道」, 請來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寬運法師與名譽顧問李焯芬教授為大家分享。寬運法師在節目中點明題旨,首集把「覺醒之道」列為主題是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着而不能證得」。「覺醒」是一種人生智慧,節目中向聽眾介紹「覺醒」,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大氣電波將「覺醒之道」傳揚開去。

覺醒之道 體察世事

寬運法師闡釋,佛教的「覺醒之道」是以了解世界的本質,而達到「覺醒」的目標。做到覺醒,則可成佛。他澄清「佛」的概念,是人而不是神,是可以通過修行而來的。「覺醒」有助眾人了解世間的萬事萬物、宇宙人間的真相,包括人的生老病死、宇宙的成住壞空、心的生住異滅。

寬運法師稱,不論在社會動盪或是順境中,人只要去除「妄想」及「執着」,都可以得到覺悟,繼而成佛。他稱,佛聯會已伴隨香港人75年,希望藉着電台節目,與香港大眾結緣,不論環境順逆,都希望能與香港人一起保持着正能量。

主持人問及,很多人只有在年老或彌留之際才會「覺醒」,如何讓他們及早「覺醒」?寬運法師說,人要摒除「無明」。人 生的煩惱的根本在人有「貪」、 「瞋」、「癡」三毒,其中以 「愚癡」最基本,即是不明事理、不知事物「前因」及「後 果」,從而產生各種錯誤的見解、煩惱,以及做出種種錯誤的抉擇。因此,我們需要「覺醒」的智慧,體察世事。 

因緣而生  因緣而滅 

人生的煩惱是無窮的,有不同形式的苦,例如「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當人有這種佛教所說的八苦,人生顯然是很痛苦的,故需要去除人生的苦。要去除人生的苦,則要了解苦是由「妄想」及「執着」而來 的,亦需要清楚每件事都是條件具足下因緣而生,條件不具足下因緣而滅。 

李教授指出,人生經常遇到「無常」,我們需要接受「無常」,更應了解所有事物都是由「因緣生滅」而起。只要了解到人世間事物都是因應條件而生的,須培養自己的「覺性」,克服「貪」、「瞋」、「痴」三毒,從而達到「覺醒」。

覺醒力大  能消共業 

千萬年來,人類損害自然環境,例如砍樹,種下了很多惡果;不過只要人類能「覺醒」, 是可以改變這個狀況的。國內早前有水災,究其原因,中國早年民居大多以木材建成,人們砍伐木材過盛,表土外露,容易引致山泥傾瀉;下游的水源亦較多積聚泥沙,導致水源污染。早前當地政府就這個問題,實行「西部山區綠化」計劃,重新在山坡上植被,嚴禁居民砍樹,令中國得以成為植林面積增長最快的國家。李教授指,以上例子說明了 只要眾人有「覺醒」之心,透過 「願力」以及「悲心願力」,是可以把破壞環境的「共業」消除 的,突出了人類「覺醒」力量的重要性。 

倡生命教育  授做人智慧 

寬運法師及李教授均認為,現今香港的教育偏重於專業知識的教育,處世做人的智慧,則很少在課程中着墨。故此,人對於自己的人生不甚了解,往往只有在傷痛或挫折的時候,才懂得反思及覺醒。

近年,佛聯會致力在會屬學校提倡生命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讓學生們有全人發展。此外,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珠海學院有開辦相關佛學課程,讓學生學習佛理,並在生活中實踐。李教授稱,香港珠海學院的佛學應用課程主要是教導學生、幫助學生把佛法應用於人生。香港大學則開辦佛學碩士課程。報讀以上課程的人很多,正反映了身處於這個壓力大的都市人,非常需要佛學的智慧。

疫境中保持積極

節目中的「『心』深信箱」環節,透過解答聽眾疑問,從佛法體驗生活智慧。主持人倪秉郎代聽眾發問,「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不少人失業,希望主講嘉賓能夠給予建議如何自強及如何面對失業。寬運法師解答,不論是順境或是逆境,都要保重自己的心,積極向上,「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風雨過後必有彩虹。寬運法師又勉勵聽眾,只要不斷充實、檢討自己,最後必可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出路。

慈智雙運  化解紛爭 

另外,有聽眾發問, 「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期間,很多僱員被安排在家工作,人際 關係包括夫婦、父母子女變得複雜,可能亦有不少爭吵出現,應如何消弭這種紛爭?寬運法師稱,人是有慈悲之心,「家庭是一個講愛,而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凡事包容,站在對方的角度多想,爭吵則容易化解。寬運法師又推介《善生經》,從中可明白正確處理不同的人倫關係, 如父母和子女、夫婦關係等。 李教授續說,佛教提倡人要 有「慈悲」與「智慧」,智慧就是覺醒,明白世事的因緣。當遇上順境或逆境,都能坦然面對。慈悲即是待人慈悲、關懷別人、 多體諒別人,有云:「慈悲無敵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他建議大家欲吵架的時候,只要忍耐10秒, 「架也吵不成的」。 佛教說:「一切唯心造」,下一集的節目主題是「心經悟人生」,主講嘉賓有演慈法師、駱慧瑛博士。他們在節目中解讀 《心經》,讓聽眾學習如何心無罣礙,以及體現觀音菩薩慈眼視眾生的精神,敬希大家之後繼續閱讀。

(待續)

編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31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

相關明覺專稿文章:

相關時事脈搏文章: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