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香港佛教聯合會電台節目《「心」深漫遊》第五集──好心 ‧ 好事

(續上期)

藉香港佛教聯合會75週年誌慶,佛聯會早前參與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計劃」,製作及特別呈獻十三集的電台節目《「心」深漫遊》,深入淺出介紹佛理,進行「心」靈「深」度探索,重拾覺醒和善念初心。節目經香港電台普通話台AM621及網上播出。

佛教常說「身、口、意」三 業清淨,即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心」深漫遊》第五集以「好心‧好事」為主題,邀得常霖法師、慈山寺秘書長倪偲瀚居士帶聽眾從善念出發,認識何謂自利、利他,以及認識如何運用智慧幫助身邊的人及有情眾生。

常霖法師表示,「存好心、做好事」是當人心清淨時,自會從好心出發去做事,所做的事自然是好。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已覺悟,眾生都有如來(佛陀)般的智慧,人心本來是很清淨,只是太多顛倒、妄想、執着,蒙蔽了自心的智慧,只要我們能顯現自心便可達致清淨。

身口意三業清淨  初心顯現

法師解釋,人要達致內心清淨,應先從「身、口、意」三業清淨開始,「身」指行為,「口」指言論,「意」指念頭、 欲望。要做到三業清淨,必須遵守「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學佛之人先要皈依,皈依後要守 「五戒」,這是修行的基礎,亦是做人的基本,而非束縛。

法師以自己為例,守五戒後比以往開心、自由,因為不會再做本來不應該、逾越規矩的事 情。法師解說,現代人的婚姻易生問題,很多時是因為夫妻間出現了第三者,人犯了五戒中「不邪淫」。要解決此問題,應從 「因」着手,「因」指「意」(心念),若夫婦二人守戒,心念清淨,內心便能清淨,就不會產生不合規矩的言語(口)及行為(身)。 

倪居士闡釋,很多人內心不清淨是因為三業中的「意」出現了問題。「意」是行為之原因。 「意」不清淨,有時是由於人「自己騙自己」,有些人滿口仁義道德,但「心」所想的不同, 漸漸連自己的說話哪句真、哪句假亦分不清,導致內心不清淨、 迷失。故此,人要清楚自己的心念是甚麼。

重視過程  充實自己

法師指出,現今社會有很多人易有心病:壓力過大、抑鬱等,是源於資訊太發達,有過多的擔心,有些擔心更是幻想出來,造成了困擾,導致人不能活在當下,心不清淨。同時,人會想得太多,胡思亂想,想的是過去或未來,未能專注當下要做的事。

再者,法師認為人太執著於事情的結果,造成心不清淨。人應該重視做事的過程,充實自己。例如,有人夢想成為一個成功的節目主持,應多訓練口才、演說技巧,在過程中盡全力。

有人說,欲望沒有問題,但沒法滿足的欲望才有問題。佛教如何看欲望?法師分享,佛教有句話:「無欲不生娑婆。」有欲望才會有娑婆(眾生所居之世界,忍受著十惡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生而為人,有欲望是自然的事,人不要強逼自己「無欲」,應與「欲望」共存而不受「欲望」影響。譬如一個患糖尿病的人,生起吃巧克力的欲望,運用覺察力思考,進行深呼吸,想吃巧克力的欲望便會消失。我們不需驅趕或壓制欲望,當念頭或欲望生起,人應該思考此欲望需要與否。如不需要,人便應停止欲望。

好心好事  活出美善

具足好心與善念,更重要是運用智慧幫助身邊的人。常霖法師和倪居士在節目中分享了他們「好心・好事」的體驗。

倪居士分享他於慈山寺舉辦活動及幫助年輕人的體驗。他所接觸到的年輕人多數有遠大理想,但理想未能「落地」,當中可能忽略了做事的過程,時會遇到挑戰。倪居士理解年輕人出生於網絡世代, 網絡、學校、家長接收的資訊過盛,可能未適用於職場、生活,導致他們的心感到迷失,產生錯亂的價值觀,加上人生經驗不夠,對未來缺乏信心。

倪居士歸納三個幫助年輕 人擺脫迷失的方:

一、陪伴,聆聽年輕人情緒的波動;

二、鼓勵年輕人學習,而非教導,因教導是有限的,學習可以無限;

三、學習欣賞藝術的美,在欣賞藝術品時刻,當下的寧靜正是引發真、善的契機。

法師分享多年來舉辦攝影禪修營,通過攝影幫助大家善用禪修於生活中。法師欣賞攝影作品的角度,並非從肉眼可見的技巧,如構圖、色彩等,最重要是從「看不到的部分」,當學生用心去感受當下的感覺,攝影技巧自然會提高。

法師分享,人的煩惱來自想得太多而生起的情緒。壓抑情緒是很辛苦的,人只要用心專注呼吸、感受呼吸,心就會從煩躁中冷靜下來,不容易衝動,這就是禪修,能讓人達致身心安寧。由於大部分人不懂得在當下煩躁情緒中停下來,我們更應該時常訓練專注呼吸。

禪為修悟佛性的方法。下一集《「心」深漫遊》節目主題是 「禪在心」,主講嘉賓有衍空法師、李映晴小姐,節目將分享 「禪」的真諦,以及禪修對改善身心靈的相關研究,希望大家了解禪的好處及在生活中實踐。

(待續)  

編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35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