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念佛──五會新聲念佛法音殊勝 源遠流長

1937年「五會念佛香光團聯歡大會」,觀本法師(第三行,左七)與團員合照於黃大仙覺蔭園。
1937年「五會念佛香光團聯歡大會」,觀本法師(第三行,左七)與團員合照於黃大仙覺蔭園。

一.說香光念佛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莊嚴」是指佛菩薩光明智慧的德性。「香光」是比喻,因香和光有薰染和顯發的作用,一心念佛,能薰染顯發佛的光明智慧。 

修行人念佛憶佛,能獲如來藏功德,顯發自身德性,所以說香光莊嚴。 

近代觀本法師(1868-1945)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依唐法照大師(747-821)的「五會念佛」,別創「五會新聲念佛譜」,組織「五會香光念佛團」,指導及帶領東蓮覺苑佛學社學生錄製留聲唱片,於港澳兩地大力推廣念佛法門。影響所及,其中「七音念佛」至今仍為港台兩地的道場普遍採用。 

二.淨土宗與五會念佛

淨土宗念佛法門

淨土宗,簡稱淨宗,是以 「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目標的宗派。因東晉慧遠大師 (334-416)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又稱蓮宗。唐代善導大師(613-681), 主張彌陀淨土為報土,只要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彌陀淨土,因而樹立一宗的教法,淨土宗得以進一步弘揚。

淨土宗不強調艱苦的修行和複雜的理論,一以念佛為主。在眾多念佛法門中,又以「持名念佛」最為普遍。所謂「三根普被, 利鈍全收」,因而深入民間,影響最大。所謂「憶佛念佛」,是指念佛要「口念心持」,不但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還要繫念思惟如來清淨的體性。淨念相繼,心不顛倒,自能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相應,顯現香光莊嚴的境界。

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 中,「南無」是恭敬詞,有禮敬、信受、皈依的意思;「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曾發願要救度所有眾生;「阿彌陀」 即無量光、無量壽,是智慧福德無量的意思。眾生煩惱欲重,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藉著佛的智慧福德,悲願加持,才能斷除貪嗔痴三毒,長養及穩定善心,得現生安穩自在;至臨命終時,乘佛大願,得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

五會念佛源流

「五會念佛」是一種和聲協律的念佛法門,為唐代法照大師所創,又叫「五會真聲」。

相傳法照大師於南嶽彌陀臺修九十日般舟念佛三昧時,於定中到西方極樂淨土,聞佛、菩薩眾、水鳥、樹林皆唱「五會念佛」。大師出定後,遂依《無量壽經》「清風時發,(寶樹)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定五會念佛之法。由於大師的弘揚,一時長安至山西五會念佛音聲不斷。唐代宗更奉為國師,請入禁中教宮人念佛。

據觀本法師的考證,「五會念佛」的源頭實肇始於曇鸞大師(476-542)和善導大師(613- 681)。法師在《香光閣隨筆》 第三集〈五會念佛師承記〉指出:

然(五會念佛)其動機,不始於法照四祖,而始於善導二祖。蓮宗寶鑑,稱善導至長安,聞循滻水聲,曰可教念佛。遂立五會教,廣行勸化,三年後滿長安城皆念佛云。⋯⋯

又不止於善導,而實始於曇鸞大師。鸞師彌陀讚偈曰:清風時時吹寶樹,出五音聲宮商和,微妙雅曲自然成,故我頂禮清淨薰。是則和聲念佛之法,其來源亦甚遠也。

由此可知,「五會念佛」的念佛法門,來源甚遠。

五會念佛特色

「五會念佛」是指眾人會集一處,以五種不同速度和節奏的音聲,由慢而快的和聲念佛。法照大師在《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以下簡稱《法事儀讚》)有這樣的說明:

五者會是數,會者集會,彼五種音聲,從緩至急,唯念佛法僧,更無雜念。⋯⋯第一會,平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二會,平上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三會, 非緩非急念南無阿彌陀佛;第四會,漸急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五會,四字轉急念阿彌陀佛。

至於「五會念佛」的特色及作用,法照大師又有偈讚云:

第一會時除亂意,

第二高聲遍有緣,

第三響揚能哀雅,

第四和鳴真可憐,

第五震動天魔散,

能令念者入深禪。

總的而言,五會的內容、節奏及作用。(參見表一) 

(表一)

三.觀本法師與五會新聲念佛

少年早慧中舉辦學

觀本法師,俗家姓張,名壽波,號玉濤,廣東中山人。穎悟異常,在鄉里中有神童之譽。二十四歲鄉試中舉。於澳門創設原生學堂,以教學認真,藏書豐富稱著。

參與維新 修學日本

中日甲午之戰,中國敗北,割地賠款,法師義憤填胸,參加維新。維新失敗,東渡日本,入橫濱大學就讀,畢業後回國經商。1904 年再赴東京帝國大學攻政治經濟學,回國後於漢口商會任職。1912年到大阪一化學工廠研究工業及學製草帽。學成回國,於上海開設草帽工廠。後因時局多變,工廠被毀,有感世事無常,發心學佛。

皈依受戒 專修淨業

1914年奉粵漢鐵路局委派,駐滬辦事。期間於上海玉佛寺皈依冶開長老,法名觀本。1915年舉家遷居澳門。1916年受持五戒後,到中山縣出任香山恭都學校校長,讀經不懈。1919年受菩薩戒,不久辭去教職,專修淨業,更捨澳門住宅,改為無量壽功德林,為女眾共修道場。又於香港創設念佛社,與社友同修淨土法門。

志心出家 普廣念佛

1930年生母棄養,遂於澳門依朝林老和尚祝髮出家,法號明一。時年六十三歲。1933年於福州鼓山湧泉寺依虛雲老和尚受具足戒。圓戒後獲委任湧泉寺監院。翌年因朝林老和尚圓寂,回澳門繼任功德林法席,在功德林設佛學院,自任主講,同時兼任當時位於香港堅道的香港佛學會主講及五會念佛教授。

峰火連天 奔走弘法

日本侵華,法師奔走廣州與香港之間,以募集經費,支援南華寺。期間於沙田普靈洞講經。日軍投降,廣東省佛教會迎返廣州,駐錫菩提精舍。中國佛教會聘為指導,統整廣東佛教。 

壽緣已盡 安詳捨報

1945年年初,於菩提精舍示寂,世壽七十八,僧臘十八,戒臘十六夏。著有 《人生與極樂》、《五會新聲念佛譜》、《香光閣隨筆》 等。

別創五會新聲念佛

法照大師的五會念佛,因年代湮遠,且經唐武宗「會昌法難」,失傳已久。觀本法師專修淨土法門,於日本偶讀敦煌遺卷,知有五會念佛之法,追本尋源,「瀝十餘年之心血,經不計次數改良,受不計次數之阻力」,結果別創「五會新聲念佛」(附表二載有五會新聲念佛分會特色),於1931年出版《五會新聲念佛譜》。

(表二)

「五會新聲念佛譜」最初只有「學校式樂譜」和「時式字譜」。續後幾經修訂,又新增了「五線譜」。三個念佛譜的作用如下:

1.學校式樂譜(簡譜)

依學校音樂科簡譜寫成,便利佛教學堂教學之用,讓教師可以風琴伴奏,學生以念佛代唱歌。

2.時式字譜(工尺譜)

於佛號旁寫上工尺字,方便 當時熟習工尺譜的社會大眾,使一見能讀,普及家庭老少。 

《五會新聲念佛譜》書影

3.五線譜

參照天主教堂樂譜制成,便於會堂演奏合唱,普及中外。

《香光閣隨筆手抄本》書影── 東蓮覺苑寶覺佛學社學生手抄本,現存東蓮覺苑。
《香光閣隨筆手抄本》書影── 東蓮覺苑寶覺佛學社學生手抄本,現存東蓮覺苑。

念佛法普說──分四料簡

為了利益大眾熏修,使念佛時「振刷精神」,心念集中,進而證得念佛三昧。觀本法師把 「五會念佛法門」歸納成四個要點:「念佛按譜」、「觀蓮制心」、 「標指看月」和「阿字還源」(詳見《香光閣隨筆》第四集〈五會念佛考略〉[下稱〈考略〉)。 這四個要點,又即念佛的四個階段。前二者是實修的基礎方法,而後二者是實修的證悟境界。

為接引初學念佛者,法師於教授五會新聲念佛時,有〈念佛法普說〉。法師普說五會,集中教授「念佛按譜」、「觀蓮制心」之方法。

法師鼓勵大眾共修,持名念佛,先齊聲協律,再整肅威儀, 最後達至身心誠敬,念念一心,一心不亂。〈考略〉內有這樣的說明:

今將五會佛,變化成新聲,

列作中西譜,通俗為課程。

約法定三章,句法分四六,

第一聲莊嚴,協律為正鵠。

第二相莊嚴,威儀先整肅。

第三內莊嚴,身心貴誠篤。

法照大師的「五會念佛」,第一至四會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只有第五會是「阿彌陀佛」四字。法師考據《淨土三經》的經文內容及參考古德的說 法,並根據自己的經驗,在〈考略〉內有這樣的結論:

惟念四字,出自本經,⋯⋯是修淨業者,尤當以專念四字佛,為持誦之正軌矣。吾今於五會念佛,於實驗上,更覺四字洪名,宜多持之必要,一者六字緩念,聲長耗氣,⋯⋯若改四字,轉成綿密,雖久念不費力⋯⋯。

幾經研究改良,法師除將第三及第四會改念四字佛號外,節奏也由引聲緩念、非緩非急念、次第漸急念、快板分班輪流念,到長引四字佛號一聲收板,旨在要利便大眾共修,達至聲情身心各方面均能相應的果效。

〈八葉蓮萼觀想圖〉(1929),「運心入觀寶華臺,十智同真養聖胎。欲透箇中真消息,飽參一葉一如來」,為觀本法師的題記。
〈八葉蓮萼觀想圖〉(1929),「運心入觀寶華臺,十智同真養聖胎。欲透箇中真消息,飽參一葉一如來」,為觀本法師的題記。

觀蓮制心 與念佛記數

為求念佛攝心,一心不亂,觀本法師創「觀蓮制心」法,教蓮友念佛記數,以別於一般的數息或數珠的念佛方法。

法師請得書畫名家鮑少游 (1892-1985) 於 1929 年繪畫〈八葉蓮萼觀想圖〉,並大量印製,派予蓮友作念佛記數之用。圖中蓮花八瓣,加蓮蕊和蓮莖成十瓣,十瓣為一朵。念佛記數,可點記在觀想圖上,每支香作小結。記數方法如下:

第一會,六字兩音。

兩句一轉 ( 一瓣 ),十轉一蓮。

第二會,六字七音。

七句一轉 ( 一瓣 ),十轉一蓮。

第三會,四字七音。


七句一轉 ( 一瓣 ),十轉一蓮。

第四會,四字二十音。

二十句一轉 ( 一瓣 ),十轉一蓮。

蓮友按每一支香、每會念佛號的多少,各自記下蓮瓣數目。合四會念佛號數目及起止兩句,然後總計念佛數目。以準確者為勝。

法師在〈念佛法普說〉曾說:

觀到熟,念到純,能守意,能合群,能養性,能反聞。

打佛七,總要勤,歡喜地,破魔軍,到一心,成正因。

法師認為依循這種念佛方法,可讓訓練蓮友的專注,久而久之,就可以捐除雜念,達到薰修的效益。 

四.五會念佛香光團與五會念佛留聲機片

五會念佛香光團

觀本法師畢生致力普廣五會念佛法門,先後於廣州、澳門,以及香港各處,親自教授五會念佛,組織及成立念佛社團。竺摩法師(1913-2002) 於《 香光閣隨筆》的序中,提到觀本法師在香港教授五會念佛的情況:

「設立念佛社於灣仔,提倡五會念佛,東蓮覺苑等佛團社友,皆曾熟習之。時民國廿八年,予避兵香江,每經山光道上,即遠聞東苑師生七音念佛之聲,悠揚自然,沁入肺腑,其感人之深,流傳之廣,功德不可思議矣。」

念佛記數紙及計算方法示例
念佛記數紙及計算方法示例

為鼓勵大眾切實修行五會念佛法門,法師成立「五會念佛香光團」,並於 1938年製訂〈五會念佛香光團簡章〉,條列宗旨、組織、團員資格、守則及福利等,詳見《香光閣隨筆》。

其中清楚說明團員除要敦品勵行外,須具備以下五種資格:

1.熟習五會音聲,能隨班念佛,且節拍聲線諧合。 

2.能以心算代數珠,觀八葉華,準備而有把握。  

3.出班繞佛經行,步伐整齊,與節拍相應不亂。 

4.入壇出壇,威儀有序,禮拜唱誦,熟習齊一。 

5.念佛考試合格,已皈依三寶者為正團員,未皈依者為准團員。 

五會念佛留聲機片

觀本法師進一步普廣弘揚五會念佛,決意灌錄佛號,製作留聲機唱片,以垂永久。於是挑選並指導寶覺佛學社學生十二人,灌錄唱片。「自發明五會念佛一 法,曾於民國二十九年採製入留聲機片,以期普及民間,以助念者之需求,當時選擇諧協之歌喉,熟練拍子之齊一,復向英美訂製,籌金價匯律之本錢,竭蹶張羅,方始成集;又值世界風雲,交通阻塞,提心吊膽,卒製成五百套,每套三片,共一千五百片。」(《香光閣隨筆》第四集〈五會念佛考略〉)

在法師的擘劃下,留聲唱片最終於1940年面世。於是五會念佛之法,深入人心,影響深遠。當時修五會念佛的,澳門的有無量壽功德林,香港的有香港佛學社、般若精舍及東蓮覺苑,廣州的有陶輪學社等。後來法師的入室弟子莫正熹(1899-1986)又將五會念佛之法帶到台灣。上世紀八十年代,台灣法振法師曾請教莫正熹五會念佛之法,並得到當時圓光佛學院院長如悟法師大力支持及推動,由佛學院學僧合念,製成錄音帶。其中有依當年原版,也有新撰補入的。

五會新聲念佛留聲片
五會新聲念佛留聲片
1940年留聲唱片面世流通,一套三張, 市值港幣伍元正。
1940年留聲唱片面世流通,一套三張, 市值港幣伍元正。

五、東蓮覺苑與香光念佛

觀本老法師以宗教的熱誠及學者的態度,以考證及研究的精神,苦心孤詣,竭力追本尋源, 繼承傳統,又適切時代的需要,創念佛譜,再發為文字,錄制音 聲,廣傳「五會念佛」的法門。法師胸懷遠志,令人仰止敬服。五會法音殊勝,且源遠流長。為賡續老法師以清淨梵唱普度眾生的悲願,並普廣念佛法門,以香光莊嚴人心世界,東蓮覺苑於是規模「五會新聲念佛」,重新灌錄光碟,又於 2016年與進念.二十面體合作,以多媒體舞台形式,向大眾介紹「五會新聲念佛」。系列活動以「香光念佛」命名,既取意《圓通章》的「香光莊嚴」,更為揖敬觀本老法師大德清芬,藉此祝福香江大眾身心自在,和樂吉祥。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