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幾期的篇幅,都在談欲望和需要,但文章寫得再多,好像也只抓著這課題的一鱗半爪。上一次,我在這裡便借助某餐廳近期一個有趣的地鐵電梯廣告,談論了人類因為「無窮」的欲望,違逆大自然定律,顛倒了整個自然食物鏈的狀況。事實上,不少源自家禽的流行疾病(例如禽流感),究其根本,並非發源自家禽本身,而是源自畜牧業集體治養家禽的方式。畜牧場的家禽之所以病變,是因為治養環境的惡劣所致,而非家禽本身就帶有為人所知的病菌。
但人真的需要吃這麼多美食嗎?為什麼現代人會有那麼強大的食欲?記得幾年前,我曾經分別在「獨立媒體」(http://www.inmediahk.net/)、Facebook等網上平台,開設名為「小店是寶」的群組(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group.php?gid=5562469965&ref=ts)。結果,網友貼上來的貼子,十居其九都是有關食肆的。
或許,我們應該從根本上追問﹕人為什麼要吃東西?吃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早前,筆者讀了艾弗瑞.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的《寫給地球人的能源史》,發現其中的一些部分,甚有啔發,值得記錄下來。克羅斯比指出,引火煮食是人類文明得以躍昇的關因素,而「我們的祖先選擇將他們可消化的可用有機物的比例提高,方法是體外執行部分基本的消化程序, 即烹飪」(頁30)。烹飪是為了什麼?依一般的見解,那是為了調制令人垂涎的美食。但若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烹飪不過是「體外執行部分基本的消化程序」,目標是為了方便人類消化食物,提高「可消化的可用有機物的比例」,則「烹飪是為了美食」的俗見,大概需要重新審視,原本顯得很實在的美味,也就顯得不那麼實在。
把這一點啔發進一步推演,則人類會否正因為虛幻的欲望,把自身本不需要或根本不應吃掉的食物,往咀裡送?禪門有雲﹕「要你所需要的,不要你想要的」;而人類大概正正因為這種「欲望」對「需要」的過度踰越(所謂「無明」),而開始嚐到種種生態災難,以至身體上的苦楚。但這些虛幻的欲望,又從何而來?是因為人性軟弱?還是因為「妄語」早已成為了現代經濟體系底下的一門強大的傳播工業?你到報攤、書店與網絡,看看有關飲食的資訊有多少,便會明白為什麼人們的食欲變得如此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