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與友人於某年某日帶著背包輕裝上路,國內潮爆用字稱之為「驢友」。個人喜歡自助旅行,基於它是一次良好機會,能揭開自我內心深深處不覊的靈魂,在陌生的國度裡重新認識自己的價值觀以至偏見。更重要的是每次冒險旅程蘊藏不可控制的變數,過程充滿新奇、好玩及刺激,而每次的抉擇均會影響下一段旅程,可謂人生五味俱全。
我們挑選的是一個令人魂牽夢縈的名字─藏地,一個讓人反璞歸真、仰望神聖的彼岸從而遺忘滾滾紅塵自我的地方。更準繩地說,我們遊走的地方是「唐蕃古道」,即是唐代以來中原通往青海、西藏以至印度等國的必經之地。「唐蕃古道」具有悠遠及傳奇的歷史傳統,它既是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西出長安抵達拉薩的路線,也是700多年前薩迦派法王薩迦班智達和姪兒八思巴(日後成為元朝的帝師)與蒙古王子在涼州議定西藏歸順的條約走過的古道。基本上我們沿著元朝以後從青海入藏的驛道部份:青海西寧→海北→玉樹→德格,再走回川藏北線:甘孜→爐霍→道孚→康定→雅安→成都。整個行程歷時三個星期,橫跨青、川兩省。踏入青海西寧以後,風光旖旎,彷似世外桃源,帶有絲絲古代唐風又兼濃郁的藏區風情。雪山、青草、尼瑪石堆、藏傳寺廟……諦聽、感悟、讚嘆、尋訪及發現,在此旅途一一展露出來。
藏地最典型的ICON莫過於「風馬」(rlung-rta) ,無論在公路、河流、山谷上均可見其踪影。五彩繽紛的風馬旗隨著浩渺的風飄揚時,綻放艷麗鮮明的色彩,展現的具有層次感和交叠感,蠻是好看得了。回來了便興趣頓生翻查相關的書籍引經據典藉以公諸同好。關於風馬旗的起源,藏地學術界和宗教界眾說紛紜,但大家均公認西元12世紀初由許多噶舉派寺院為高揚廣佈其教義而懸掛風馬旗的看法。[1]有學者認為門上插旗原是吐蕃時代軍戶要在門上立根長矛以示榮耀,後來演變為經幡而成為一種信仰的標誌。[2]另有視掛經幡為藏族地區常見的一種崇拜形式,在寺院、高山、庭院到處可見。[3]個人覺得十分有意思的是謝繼勝先生撰寫《風馬考》,根據其考察的結論是風馬最初形態是繪有魂馬形象的送魂幡。公元六至九世紀期間,漢族易經與五行觀念傳入吐蕃,道教的理論也逐步滲入藏傳佛教。送魂幡吸收了太極陰陽和五行、五方神的佈局,由藏族信仰動物取代漢族動物,同時從面的角度解析風馬的圖案寓意:中央的馬喻示陰陽的結果,藏族右陽左陰的關係取代太極上陽下陰的關係;從點的角度來言,風馬可左右、前後、交叠構成陰陽關係。送魂幡的風馬所繪動物均是戰神,其作用是導引靈魂的路標。[4]上述種種的論述純綷屬於學術的旨趣而已,作為一般藏傳佛教的信仰者更傾向於相信風馬旗上書寫印製諸佛菩薩、本尊心咒等隨風或水飄揚,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大海中無盡無量龍王及水族眾生結下法緣令之得以解脫,從而迴向施者得無量善業果報,清淨原身的罪業之殊勝善行。
[1] 馬軍、黃莉編著:《西藏風馬旗藝術》,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頁5。
[2] 藏族學者根敦群培提出,轉引自同上書同頁。
[3] 才讓:《藏傳佛教信仰與民俗》,第106頁,轉引自同上書同頁。
[4] 詳見其氏書《風馬考》,台北:唐山出版社,頁65-110;書中作出不同方面論証,又闡明風馬具有三方面的含義,包括1.氣數、運氣,特指五行;2.風馬幡、插在屋頂山頂等高處象徵運氣的幡;3. 藏區山頂上插風馬的石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