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願與行

引言

就上兩篇文章討論過「厭離心」,現在希望進一步談談大家在修行上有關「厭離心」的問題。曾經有信徒問及﹕我們要念佛才可以跟隨阿彌陀佛回西方極樂世界,其實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只要我們臨終時肯念佛,阿彌陀佛都都會帶我們回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話,我們還需要發「厭離心」嗎?

願與行的界定

有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因為我們還未曉得把「發心」(願)與「念佛」(行)劃分、歸類。「厭離心」是「發心」、「發願」的部份,而念佛、積累資糧是「修行」的部份,兩者在概念上和實踐上是有分別的。如果只是臨終念佛即可,莫非我們現在什麽也不用做了,不用修行,不用做善事,不用發願,臨終才來念佛就可以了?其實這中間還有一點關鍵,還欠了一個基礎,這就是佛門中所謂的「願心」。

往生極樂淨土的修行次第簡介—信、願、行

1. 信與願

如《慈雲淨土文》中有指出﹕我們在訂立求生淨土的目標之後,便應發願,希望臨終之時可以「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淨土信仰之中,重視「信、願、行」,「信」是信有阿彌陀佛,信有極樂國土,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信這些大願與我們有關,就是念佛可以往生,阿彌陀佛會來接引我們。但是,臨終時才來發願可以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信了阿彌陀佛以後,如果我們不厭離娑婆,就是連第一步也沒踏出去,怎麽會得生淨土﹗厭離娑婆,然後才生菩提心,但我們的「厭離心」若只厭離不喜歡的東西,那是無法出離世間的。願生淨土的心不是到臨終才來發的,應該現在已經發了,這是看你往生淨土的願是否懇切,而那基礎就是厭離心。怎樣才叫懇切?娑婆實在有太多不好的事情,所以我們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國土,但還要注意,這個願不是單純要往生極樂淨土,而是與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希望可以令衆生解脫苦,得極樂,這種願心就叫菩提心,也可以叫四十八願相應心,一樣的,與四十八願願願相應的就是「為救度一切眾生而願成佛」的菩提心。

2. 行—累積資糧

再説,如果一生沒有為得生淨土而積累資糧,我們根本不可能在臨終之時可以清醒而了了分明地念佛。正如上面所指的,我們為什麼要願臨終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為的就是有這些善因緣可讓自己清晰地念佛求生淨土。

信、願、行互為因緣

假設我們在這期生命中念了四十年佛,做了四十年善事,如果我們那一念心不是堅決要得生極樂、廣度有情的「厭離心」;反而是只厭離自己不喜歡的人、事、物之「我執心」,結果我們的善法資糧只會令我們得到享樂的福報,但這些世間的享樂是不能令我們脫離娑婆、得生極樂的!

而且,如果我們一味以世間「我執」的心念去累積善法資糧,那麼臨終時我們便不可能得到「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的因緣。這就糟糕了,可能是兒孫滿堂來送終,哭哭啼啼,小孫子喊一聲爺爺,我們便放不下了﹗還會、還能念佛嗎?因此,要做到臨終一念乃至十念,要靠我們平日求生淨土的資糧,而這些資糧不應該只是放到了兒孫、福壽、榮華上面,以致到頭來想不起要念佛;而是,真正放在「求生淨土」之上。

總而言之,我們要認清自己的厭離心,是厭離世間,還是只是我執心,認清楚了,我們再去累積善法資糧,臨終時才可以做到一念乃至十念,而得生極樂淨土,永不退轉。如果善法資糧投資錯誤,到最後我執心還在作祟,那麽就算臨終時有人勸我們念佛,我們便也念不了!

在此祝願大家能發起真正厭離娑婆的心,而得生淨土,阿彌陀佛!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