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面對恐懼困擾,禪者有何智慧?

面對自己疾病、家人健康問題、政治衝突、社區疫情等,我們都可能會産生恐懼,受到困擾。

心理學上,有一種叫「有用」或「建設性」的恐懼 (constructive fear)。這種心理反應提醒我們遇到危險時便要躲避。然而,困擾我們是另一種恐懼。它與憂慮關係密切,影響不只是一時一刻。如果不好好處理,恐懼就會天天來侵襲。

恐懼背後的擔憂來自哪裏?為甚麼難以應付?當憂慮的事情不是實在的,或是想像出來的,我們就可能感到難以預料和沒法控制。例如憂心未來的健康、關係或聚散等,覺得無法掌控。這些情況通常特別難於應付。

前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托妮.伯恩哈德(Toni Bernhard)不久前在〈Psychology Today〉(2020年1月) 發表文章,討論怎麼處理長期困擾人們的憂慮。她提出,當恐懼變成一種習慣時,就更令人困擾。然而我們不需害怕,因為習慣是可以改變的。

托妮本身是一位長期病患者。她說,自己其中一種恐懼,源於不斷擔憂丈夫生病或受傷,以自己狀態而言,實在無法照顧他。托妮甚至擔心到時再無能力與醫護溝通,因而幫不到丈夫。

以當下角度來說,托尼所憂慮的事尚未發生。也許丈夫一直保持健康,事情根本不會朝她所想的方向發展。至於跟醫護溝通等細節,也許一旦丈夫生病,他仍能應付自如。

托妮在文章中提出應付這種恐懼的方法:首先,她承認恐懼存在,沒有避而不談,沒有刻意掩飾;因為她知道那樣做可能引起的不安和自責。然後,托妮在關懷自己的態度下接受這種憂慮的心情。她的下一步就是要了解憂慮的來源。

經過處理後,托妮了解到,在她自己內心深處,有一種要掌控未來的意欲。但未來又怎可能受自己控制呢?明白到問題所在,托妮逐漸為自己鬆綁,因為她明白到憂慮也無助事情。馬克吐溫的名言也給托妮安慰和支持。這位大文豪說過,他生平常常憂慮不同事情,但很多都沒有發生!

托妮建議大家參考韓國崇山行願大禪師的教法和思想,體會「無知心」(Don’t Know Mind) 怎麼幫助消除恐懼。筆者在本文簡介一下。

崇山禪師曾得到真性、鏡峰、鏡悟和古鋒四位禪師的印可,並得古峰禪師傳法。崇山禪師一生在全球各地弘法,與台灣和香港都有很深的因緣。

用語言來解釋「無知心」並不容易。但讀者和筆者之間此刻只有文字,這裏就盡量嘗試。

這種「心」不墮入名相、思維、質疑、對錯、概念裏,跟經常有「我」存在的心不同。在「我」之中,總擺脫不了憂慮、恐懼和欲求。相反,「無知心」是遼闊開廣的。禪師提我們,行住坐臥之間,也要保持這「無知心」。

崇山禪師有本著作,名為《只是不知》(Only Don’t Know)。他說,這種「無知心」存在於思考之前。在此心中,沒有醫生、沒有病人;沒有神、沒有佛;沒有我、沒有語言。法我如一。

禪師又說,與「無知心」相對的「我心」(I-Me-My Mind )  像一隻餓鬼,不論吞噬多少資訊都不會飽足。「我心」喜歡事事掌控,常常試圖解決問題,解決不了便憂心不已。

老是花很大精力去憂慮未來不可知的問題,例如不斷掛心著家人將來將失去健康、事業會失敗、朋友會離散,這樣,恐懼就不能斷滅。

相反地,如能讓「無知心」處於日常生活中,我們便不容易被憂慮和恐懼佔據。

除了崇山禪師的智慧外,美國禪修老師路易斯.里奇蒙(Lewis Richmond)的經歷和體驗也值得討論。他曾不幸地染上病毒性腦炎,昏迷了整整十天。康復期間,他要重新學習走路和說話,同時再投入工作和家庭生活。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常常禁不住擔心:萬一疾病再找上來,怎辦呢?

治療師得知路易斯的情緖後就向他指出,誰也難以保證不幸事情不會重演,但人不能永遠活在恐懼中。相反,我們要相信平安。這種信念十分重要。沒有這信念和信心,我們便時刻憂心家人碰危險等問題,那就永遠不能心安。

相信平安是消除恐懼的重要信念。只要想到,自己和家人活到此刻,都因為平安渡過了過往的日子,以後也將會平安如昔。

對絶大多數人來說(當然也有例外,如身處戰火中的人),災難不是常態,平凡日子都是平安的。

昂山素姬曾說過,恐怖是一種習慣,但我不會害怕它。這是十分有用的提醒。我們不要把恐懼發展成為慣性。崇山禪師以「無知的心」啟發大家,別讓頑固的思維和概念纏著「我」。一旦糾纏上,這個「我」便會不停地分析和判斷未可知的事,意欲掌控未來。憂慮和恐懼即由此而來。路易斯則提醒我們要相信(但不是掌控)平安,就如一直以來的平凡日子一樣。

祝願各位都能免於恐懼,心常平安。

延伸閱讀

比編劇還厲害的思緒:正念陪我渡過媽媽沒在家的日子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