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阿彌陀佛來迎讚慰,直言往生淨土正因(上)

(圖:網上圖片)

向誰求教往生淨土的正因 

談到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的因由,(所謂「生因」或「正因」),坊間流傳很多不同的見解。但淨土法門很奇妙,欲求生淨土者必須遇上「善知識」開示,否則無由得入,所以他們必須向人求問:怎樣可以得生淨土? 

可是,究竟誰是淨土法門的「善知識」?是在家或出家的佛門中人,還是祖師(論註)、羅漢、菩薩,還是化佛(佛經)?但聞眾說紛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後無所適從。 

其實,這個問題最好問「當事人」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一切由阿彌陀佛話事──他説你得生就得生,其他人包括十方諸佛也不得代言作主。但我等凡夫無由見佛,怎樣問阿彌陀佛呢? 

不講你可能不知,原來阿彌陀佛每次來迎,接引眾生,往生淨土,都有九個環節*,其中第六個名為「彌陀讚慰」。阿彌陀佛在垂手授予命終眾生時,彌陀會解釋來迎原因,詳見《觀經》三輩九品文。以下節錄阿彌陀佛的金言。 

阿彌陀佛在上輩生文來迎的讚慰 

在上品中生文,受「三福」之「行福」法的佛弟子在命欲終時,釋迦牟尼佛對弟子說:「[你雖]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但能]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這個「迴向願求」很重要,法子要對阿彌陀佛明確說明:我甚麼都「迴」(迴轉、掉頭、捨去、放下) ,我的心只「向」着阿彌陀佛你,「願求」得生你的極樂國土。 

阿彌陀佛就會來迎,並「讚慰」行者云:「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就是說:堪受善法的法子啊,你能修行福,又能得解;如今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所以我來迎汝! 

表面來看,彌陀世尊的回應似乎是,「接受」釋迦弟子的行法──「汝行大乘,解第一義」為往生正因,但實際上,只因命終者「一心迴願」,彌陀才會來迎。何以見得,且看在其他九品文中的「彌陀讚慰」。 

在上品下生文,受「三福」之「行福」法的佛弟子在命欲終時,對阿彌陀佛說:「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相比上輩的上生和中生的行者,此人無解無行,只有發無上道心的功德,但他同樣地依釋尊教誨:「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來迎時「讚慰」云:「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阿彌陀佛隨其根性所修所行而回應,發無上道心也有功德,但這是他的「生因」嗎?非也!亦是因為命終者「一心迴願」,彌陀才來迎,與上一品的生因無異。 

所以,善導大師說:今此《觀經》,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換言之,整部《觀經》說十三定善觀和三輩散善觀,都環繞着一個「往生正因」而說,就是「一心迴願」來說。 

不管以甚麼善為往生正因,法子只要一心迴願,亦得往生 

善導大師稱這個釋尊為其弟子廣開的淨土法門為「要門」──其要門者 , 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 , 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善導大師又在《觀經四帖疏》云: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單行世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戒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行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迴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 

文中提出的六個「迴亦得生」,說明坊間流傳很多版本的所謂「淨土生因」,全部都不是不對。「修世福」(如孝養父母等) 是淨土生因,此外,甚麼修「戒福」(具足眾戒) 、「行福」(讀誦大乘) ,一切餘行,亦復如是。所以,善導大師解釋九品文時,云:一明三福以為正因,二明九品以為正行,所以,三福當可作為往生正因。 

作為一個釋迦弟子,不管自己「能受」任何善法、也不管自己「能行」多少善,若欲求往生者,至緊要聽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路」- 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所謂「迴所修業,向所去處」,亦即「一心迴願求生淨土」,即蒙佛來迎,接引往生。 

阿彌陀佛會接受「法子」們的任何法、多少善,作為他們往生的正因。換言之,釋迦弟子拿甚麽「功德」來迴願求生,阿彌陀佛都不介意。阿彌陀佛在臨終來迎,垂手讚慰時,只會慈祥地點點頭,笑笑口説: 

好孩子啊,那就隨你的意思,你修甚麽,就以你已有的「功德」做「資糧」,作「生因」,我都好開心接受。只要你「一心」願意回家就好了,我現在來接你回家去吧! 

下文續談《觀經》其餘中輩和下輩機眾的往生正因。 

*阿彌陀佛來迎接引往生的九個環節: 

一、佛聖來臨  

二、侍者持花  

三、彌陀放光 

四、彌陀授手  

五、接手升台 

六、彌陀讚慰 

七、行者歡喜  

八、行者見聞  

九、隨佛往生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