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鼓和修行的那些事⋯⋯

阿尼瓊英卓瑪以達瑪茹唱誦,讓聽者身心獲得寧靜(圖:網上片段)。
阿尼瓊英卓瑪以達瑪茹唱誦,讓聽者身心獲得寧靜(圖:網上片段)。

「擊鼓宣令,四方求法。」 ~《妙法蓮華經》

鼓,在音樂層面而言,常被喻為一首樂曲的心跳脈搏;無論樂曲是快或慢,是喜或愁,都必須跟隨鼓的節奏而走,不然就會「甩Beat」,破壞全曲的協調性。從佛法層面去看,鼓也有它的獨特出處及意涵。《妙法蓮華經》中提及的「擊鼓宣令」,就是透過擊鼓,四處尋求佛法。

大小木魚也是樂器、法器

自 古以來,鼓是每間寺廟的必備「樂器」(法器);每聽到擊鼓聲,通常代表住持有要事宣佈或法會即將開始,召集修行者進大殿、法場。有時也見寺外掛有一條很大 的木魚, 廣義而言,它也同屬敲擊樂器類別。據聖嚴法師表示,敲打木魚是提醒大家進入齋堂用膳:「進齋堂是很隆重、莊嚴的修行的佛事。即使是吃飯,也是在修行、學菩 薩道。」直至現在,不少寺廟仍保留此傳統。

除了大木魚,寺院內當然還有小木魚,它是僧侶用來勤習佛法的重要法器。一邊敲打木魚,一邊誦經消釋懈惰,以覺悟成道。根據《百丈清規》:「相傳云,魚晝夜常 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因此佛教僧眾在誦經時敲打木魚,乃因魚類的眼睛終日睜著不閉,出家人取此義以示精進,不敢稍有懈怠。

薩偕祖古仁波切將打鼓融入禪修中,有助專注(圖:Mindfulness Centre of Grey Bruce)。
薩偕祖古仁波切將打鼓融入禪修中,有助專注(圖:Mindfulness Centre of Grey Bruce)。
聖嚴法師開示:寺院內為甚麼掛木刻的魚
打鼓是寺廟召集修行者的訊號之一(圖:Buddha Weekly)。
打鼓是寺廟召集修行者的訊號之一(圖:Buddha Weekly)。
寺廟外經常可見巨大的木魚(圖:Buddha Weekly)。
寺廟外經常可見巨大的木魚(圖:Buddha Weekly)。

除了大木魚,寺院內當然還有小木魚,它是僧侶用來勤習佛法的重要法器。一邊敲打木魚,一邊誦經消釋懈惰,以覺悟成道。根據《百丈清規》:「相傳云,魚晝夜常 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惰也。」因此佛教僧眾在誦經時敲打木魚,乃因魚類的眼睛終日睜著不閉,出家人取此義以示精進,不敢稍有懈怠。

搖鼓唱誦 平靜內心

還 有另一種值得談談的手鼓「達瑪茹」(Damaru),它常見於藏傳佛教的施身法(Chöd)修持。Chöd是藏語,即「斷除」的意思,修持施身法目的在於 斷除我執的無明,證悟空性的智慧。施身法由瑪吉拉尊佛母(Machig Labdrön)所創立,因此,不少卓越的修持者均為女性。在此不妨細聽國際知名梵音歌手阿尼瓊英卓瑪(Ani Chöying Drolma)以達瑪茹唱誦:

瓊英卓瑪施身法唱段

無論是鼓或木魚也好,皆能藉著穩定而有規律的節奏,帶出平和、安定的氛圍。因此,鼓也是現代常用的法器之一,例如薩偕祖古仁波切(Zasep Tulku Rinpoche)的大手印共修,便把禪修結合鼓,有助參與者專注,對於初學者來說特別有效。

有助抗癌、抗抑鬱

此 外,不少科學研究亦引證了打鼓能幫助我們平定內心紛亂的思緒,甚至有助治療不同疾病。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引述芬蘭某大學的研究,打鼓或玩奏其他樂器會令 我們較少出現抑鬱或焦慮徵狀;患有情緒病的人士,也可藉著打鼓來表達自己,有助抗病。美國心理學會則留意到鼓擊的低頻律節奏,能幫助穩定柏金遜症及老人痴 呆症患者的失焦狀況。美國心理學博士Robert T. Muller更在一項真人實驗裏,發現打鼓或玩音樂的參加者中,體內能製造更多可對抗癌病的T細胞。

打鼓能激發體內的T細胞,有助抗癌(圖:Buddha Weekly)。
打鼓能激發體內的T細胞,有助抗癌(圖:Buddha Weekly)。

為了修行、為了健康,你今日「打咗鼓未」?

參考資料:
Drumming for mindfulness and healing: a simple way to calm the mind, remove stress and heal. Studies show drum meditation supports treatments of cancer, Parkinsons and depression. (Buddha Weekly

寺院內為甚麼掛木刻的魚(聖嚴法師-大法鼓 0474)

施身法法會:慶祝證悟的女性之智慧本質(大寶法王噶瑪巴官網)

Making music can help overcome depression(The Telegraph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