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關於所有人的生死課──《死在香港 流眼淚》

試想一下,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最想和什麼人度過﹖用什麼方式度過﹖香港一位八十多歲的婆婆在瀕死時求醫生讓她回家,醫生希說她留醫比較保險,一旦病情惡化可以立即急救,婆婆卻說︰「不如讓我痛快地走,回家後,我可以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吃媳婦燒的菜,跟孫兒玩耍……」(頁232)

也有位八十多歲的英國婆婆Joy Tomkins 決定花五英鎊為自己刺青──於胸前刺上「Do Not Resuscitate」(莫施心肺復甦術),背後還有「PTO」(請翻過來)和箭嘴,確保自己倒下時無論臉朝上還是朝下,別人都不會錯過這個重要訊息。(頁257)

「這本書是關於所有人的。死亡,每一個人都逃不掉。」聯同蘇美智合著《死在香港 流眼淚》一書的資深記者陳曉蕾,希望透過這書傳遞一個訊息︰「我期望扭轉現代人對死亡的態度,不再那麼怕老、怕死;如果可以讓人知道,死亡不過是這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勇敢。」

書中提到活得好,也要死得好的理念,何謂好死﹖或許能在書中羅列的某個問卷調查首5個認同程度排名最高的題目中看出一點眉目︰

一. 彌留之際沒有嚴重的痛楚或不適;

二. 不適的症狀受到控制;

三. 了解自己的病情及預期病情的可能發展;

四. 沒有成為家人或摯親的負擔;

五. 家人或摯親已準備好面對病人的死亡。

原來「好死」,除了逝者去得平安,親友也比較可以擱下哀傷也是重要的一環。此外,當中七成受訪者更希望在「睡夢中去世」,也有六成選擇「活至最後一口氣時,仍然保持神志清醒及能夠自我控制。」(頁194)

本書作者陳曉蕾
本書作者陳曉蕾

書中紀錄了一個個經歴生死的訪談,娓娓而談逝者至親如何面對傷痛,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打動人心。個案中最令人深刻的是一位見盡生死的醫生,在經歷喪妻之痛後提到,他身邊都是處理哀傷的頂尖專家︰神父、修女、護士、精神科醫生、社會學研究輔導的教授,這「五大高手」做了什麼﹖當中最發人深省的是,當他在電話中接受對方的指示,用想像力扔掉傷痛但不成功後,這位醫生卻有所體會︰「如果那通電話裡他真的能讓我扔掉傷痛,並不一定是好事,哀傷總有一個過程,現在的快餐文化,甚麼都要快,所謂立即丟掉,並不是真的能夠丟掉,只是用混凝土埋起來。其實沒有用,讓哀傷慢慢丟掉,反而更快。」(頁40)

從採訪喪親家屬及資料的搜集,深入瞭解民間應對之道、醫療資源、官方政策,揭示了香港的善終服務資源缺乏,香港長者自殺比例高企問題等等……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護慰天使」以義工家訪、電話問候及陪伴處理喪事等形式支援喪親者或臨終家屬等等。計劃進行了9個年頭,社工梁梓敦說︰「假如大家都可給喪親者多一點體諒,親戚、朋友、同事、鄰居……其實人人都可以是『天使』。」(頁07)

書中末段也探討了遺體和器官捐贈的議題,死亡這事情,其實也可以有積極的意義。

鳴謝: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提供圖書

相關錄像:

主場現身:生死教育-陳曉蕾

推薦閱讀︰

書名︰《死在香港 流眼淚》

作者︰陳曉蕾 蘇美智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3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