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探究之四:開悟後有甚麼不同或好處?

(續上期)

人的一生,會遇到幾次交叉點?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身而為人,可以選擇不同的路,有些人卻深以為苦。我認識不少朋友,竟然說:「下世不想做人,要做石頭或樹林,不必作任何決定,不要再有苦惱。」這雖像是戲言,但可見選擇並不容易。其實,歸根究底,一方面世事難盡如人意,另一方面,我們既沒有足夠的智慧去為自己多些爭取好處,又不心甘情願去承受一些難以躲避的後果。因此,有人就索性想放棄選擇的機會,就像上面那位朋友一樣。

繼程法師在《禪悟之道》一書中提到:「如果在(禪修)達到身心統一、默照同時的當下,能夠對當下因緣了了分明,那麼在做任何事時,都能對當下因緣做出清楚的判斷,同時心不受其干擾,這樣就能把每件事都處理得很好。[1]」看到這段文章,大家可會像我一樣,感到興奮,有甚麼比作決定不會犯錯更吸引呢?另外,他又指出:「上述的心境,[…]還不是究竟的慧。」[2]意思我們還可更進一步啊!

「究竟的慧」是「讓人得以見到法的緣起現象,更見到法的本性是空[,…]即能體證無我,[…]有了無我的智慧,面對任何事時,一則能很清楚地知道該如何處理,再者心亦不受任何外在的境界干擾,因為此時已見到了空性,體證了無我,便不會再以自我中心的執著來處理事。」[3]

如何算是得到「究竟的慧」呢?那就是「開悟」了。從禪修不同的階段來說,開悟後有很大的不同或好處,那不只是一心不亂或身心放鬆,而是斷煩惱、得解脫,屬於智慧的層次。

繼程法師在《修行要義》一書中指出「一般人的不犯錯,還是需要戒律的力量來促成。但是,對於那些成就了聖果的、開悟了的或開發了智慧的人來說,他們自然地就是能不染著於任何一法。[…]世間的各種善惡法已經無法染污他們的心。[…](他們)都是純粹在生活中行善的人。」[4]法師提醒那並不是說他們可任意妄為,而是像孔子一樣,即便是年至七十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也一樣不踰矩,絕不越過道德規矩。他的修養工夫已好到不用特意去行善,也不用特別去防止自己犯惡的。」[5]

最吸引我的除了「開悟者」不會犯錯之外,在於他們的「自在無礙」,那可是發揮了大乘佛法「佛性」的精神,亦達到了中國文化所讚嘆的最高境界。下次再談。

待續


[1] 釋繼程:《禪悟之道》(法鼓文化,台北),頁084。

[2] 同上。

[3] 同上。

[4] 釋繼程:《修行要義》(法鼓文化,台北),頁209。

[5] 同書,頁210。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