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探究之一:近代法師們如何說「開悟」?

天氣涼了,賴床的次數變得頻密,因此坐禪的次數和時間也隨著減少了。每次生起慚愧心時,就會想起法鼓山果醒法師的開示:「大家就是缺乏對開悟的動力!」其實,我們了解「開悟」有多少?筆者近日開始搜集有關資料,期望自利利他,讓大家都有多點動力去精進禪修!

首先,看看近代法師們如何說「開悟」?

果醒法師在禪修營曾說過:「開悟者是發揮心最高的功能,沒有分別地去看這個有分別的世界。」「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智慧的。放下或除去煩惱都是心的功能,因為有任何時間不是心的功能,你就不可能開悟,我們是可以隨時開悟,智慧心都在的。」

有否以分別心去看人或事相信是「開悟」的關鍵,另一種說法是要「無人我對立」或「無我」。很多人在禪修有些體驗後,找聖嚴法師印證,法師不承認,他的回答是:「有執著、有開悟,那就不是悟,根本沒有開悟這樣的事!」[1]他要求大家「不僅要將所有的相捨掉,連所有的經驗都要捨。不論是有的經驗、空的經驗、統一的經驗,通通不是開悟。[…](他強調:)開悟,不是知識,不是經驗,而是無我的態度。」[2]他舉例:就算佛陀在成佛之前,修得很深刻、很深入。那也只是經驗,而不是最究竟的,不是真正得解脫,因為還有個「我」在其中。[3]法師指出很多人都誤以為「無我」是甚麼都不要。其實,「『無我』的意思,是指沒有執著、煩惱、痛苦的我,有的是慈悲與智慧的我。」[4]

另外,「開悟」可說是證得空性。法師引用天台宗二祖慧思禪師的著作《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書內講到許多人將身心經驗當成開悟,將進入禪定視為證果,那是屬於「未證謂證」的誤解。因為既然是空性,就不可能看得到、接觸得到或用心體會的。所謂見性,實際上是自我中心的脫落。[5]他在另一篇的開示,提醒我們:「禪宗講的見性不等於解脫,見性是指和空性相應,可以說是開悟,但並不等於是解脫。[…](因為開悟之後可以)又會被煩惱蓋住。」[6]

繼程法師在他的著作《禪悟之道》對「開悟」有很詳細的講述。他指出「開悟用傳統的說法,就是解脫、覺悟的意思。[…]指對佛法有一完整的體驗,[…]當佛法從知識到知見,乃至到最後與生命完全融合,我們的心與生命才完全是依佛法而運行,至此,即是契入了完整的佛法經驗,亦即佛法的究竟真實。」[7]他以修話頭禪為例,如「修到破參,見到的本來面目,就是空性,也就是佛性。這個境界用文字表述,即是『般若入畢竟空,滅諸戲論』一句話都不能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才是見到空,破了我。」[8]我們要破滅引發一連串問題的錯誤知見, 那就是「我」。

繼程法師有關「開悟」的說法中,最引起我注意是:「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小悟大悟的過程。佛法告訴我們的是究竟的、根本的悟,這種悟是一種『質變』的過程,至於我們現在的悟,都是一種『量變』的過程,[…]而根本的開悟,就是完全質變,也就是從生死流轉,變為解脫生死,不再流轉。」[9]由「量變」發展至「質變」,引人入勝。

法師最後強調「事實上,空性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只是當前的心所呈現的,是雜染的狀態,所以需要通過轉化的歷程,讓心產生質變,這就是修行最基本的原理。」[10]


[1]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默照禪》(台北,法鼓文化)頁138。

[2] 同上

[3] 同書,頁139。

[4] 同書,頁153。

[5] 同書,頁162。

[6] 同書,頁182。

[7] 釋繼程:《禪悟之道》(法鼓文化,台北),頁199。

[8] 同書,頁268。

[9] 同書,頁282至283。

[10] 同書,頁303。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