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以正確的世間觀和出世間觀修禪修。事實上,若我們能專注以出世間之觀作禪修,修持止觀和體驗特殊的感悟,便能安住於遠離世間事的安靜及身心舒坦。就是這樣,心便能安於平靜和喜樂。禪修完之後,我們就要走入城市中從事各種不同的工作,遇到很多各種的問題和困難。此時,之前所修的出世間觀就會在心中浮現起,確保其自心不會落在執著、厭離、無明、驕傲和嫉妒等。而且,如果在山上修持這觀的話會更有效和深入,這就是「行」。
那些不能修「行」的人們,儘管他們以前曾在閉關中心練習過,但當遇到問題時就好像之前從未練習過一樣;每當遇上難題時,又好像之前未練習過一樣。每當問題生起時,就會用之前未練習過的那些方法去對治。一旦心性有強烈的樂和苦﹑強烈的恐懼和希望﹑對欲望和憤怒有強烈的感覺,以及強烈的競爭心態,那修法的真實意義就不存在了。
不能修「行」的人們雖已在心續中理解到此出世間之觀,但卻沒有此「行」的修持。所以,當遇到難題時,應當思惟生命因果,即「當下的這些難題」也是由因和緣的條件下生現。而且,難題的出現也是由過去世所作的惡行而累積而成,並不是由其他人所做成的。如此思惟,心就能安於平靜和喜樂了。
如此類推,又當遇到難題時,就要想起作惡的缺點和惡果,那就不會落入憤怒和憎恨的痛苦中。我們要確保不要落入惡行、惡行的因和其痛苦之中。
當你獲得很多財富﹑資產和利潤的時候,想一想﹕如果我能以欺騙他人的手段所得,那即使是短暫的財富也好。但其未來之痛苦也會難以想像。所以,要堅持不以欺騙他人做事,更應以誠實待人。如此,正確的世俗觀會影響你的身和語。就是這樣,當難題出現時,你都不會憤怒和憎恨。即使你有很多財產,但沒有不違反因果定理而得的話,那就可以提高愛、善、慈悲、菩提心及利益他人的能力。無時無刻地觀修自心不作損害身語意的惡行。盡力嘗試拋棄惡行,那就能以正確的世俗觀來修持「行」。
出世間觀的應用就是要走進繁喧城市之中,作這樣的想法﹕所有於我眼前的現像都與我那被迷惑的心有關聯,都是假像。所有的好與壞、對與錯,都如夢幻。透過這樣的思維,心,就不會受愛與恨的痛苦。簡單地想︰所有的難題都
只出現於我的心上。事實上,一切本質都是無我和平等的,所以,我不需要驕傲﹑害怕和生氣。直到現在,因為我以前不理解空性,故我一直無意義的受苦,也一直無意義的生氣,甚至和他人起衝突,多麼可憐呀!有時候,當經歷困難時,要與無我和空性結合,並和心性之破壞吸引和沒有期望的反感之固有概念模式的能力,和解決困難和安忍並根絕的能力,這就叫「行」。
不論「行」的能力有多大,都要首先視乎「見」有沒有弄清楚明白。「修」的正確理解很重要,因為「修」需要先建立正確的理解,並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而且自然地,能量也因時間之長久慢慢滲出來。
但現今,人們早期還未聽聞過佛和法,聽過少少都說︰「我有聽過,我也明白和清楚其意義。」他們在形式上的學習很膚淺,而且記上心上的也都是︰一般大概都是這樣吧。然後以此思想上生起驕傲。他們會裝模作樣地說︰「我知道佛法,我理解見、修、行。他們向他人炫耀自己那微弱的理解。但因在他們的心性上未有透過「修」而作出任何變改,故當遇上少少的困難時,就變回從前未曾修過佛法的樣子。他們面對那些難題就好像從未認識佛法一樣去面對處理。這是因為缺乏「修」的訓練導致「修」的力量未有發揮其作用。不單如此,人們不練習「修」卻聽聞很多的開示和閱讀很多書籍,學習了很多經典,也知道很多佛法的體制和方法。儘管如此,他們都沒有依靠善知識,他們不理解佛法的重點。
所以,單單驕傲和自大地思考到「我已經知道很多了」,但又不練習「修」的話,自心就不會發生改變。舉一個例子﹕如果你不依靠佛法,驕傲和自大會自然生起,對其他的善知識沒有恭敬和信心。又想﹕別人知道不多,我知道很多。但即如此,那些人數個月甚至數年都沒有練習「修」,他們已準備好向他人解釋並指導他人,自己裝扮成一個佛法老師,以極度狂妄的態度指導別人。這些行為不會利益他自己,更不會利益其他對佛法有信心的弟子--因為他們不能被引導正確的道路,所以很大機會被他們引導到錯誤的道路上。
因為那些原因,不論有沒有能對治難題的能力(意即有一良好的「行」),基本上都是以「見」的修行和理解。如果心性對「修」不理解,那就沒有能力成為一個好的修行者,也沒有能力去對治困難和馴服自心。所以,長時間的「修」非常重要,「行」和「果」也會得到好的成效。
知道這一點對你們非常重要。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