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錢財自然來?

一連幾期,都在談人們對失去財富的恐懼。作為佛弟子,自然明白錢財如過眼雲煙,不比鏡花水月更實在;但作為俗世凡夫,也明白那份恐懼非常實在。俗語有云:「錢非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事實上,平凡如家中柴米油鹽醬醋茶,需要錢;出外工作與玩樂乘搭交通工具,需要錢;就算在街上買杯飲料、吃個簡單的小吃,也需要錢;跟人們說不需要懼怕失去財富,也實在太不近人情了。況且,依據佛教的基本教義,世間無常,不正正說明了人們恐懼的合理性?

我並不是說,人們不需要未雨綢繆,為未來的生活作準備。我想說的是,我們必須理智地把握自己「為何」籌謀,而不是被無明的恐懼牽着鼻子走。況且,奇妙的是,當你能夠正本心,在日常生活中碰上的錢財問題,往往能迎刃而解。台灣法鼓山開山祖師聖嚴法師在《法鼓山故事》一書中,親述了如何千辛萬苦籌錢建立位於台北縣金山鄉的法鼓山本山的故事,我覺得這對於反省錢財的需求,很有參考與啟示的作用。

話說當年聖嚴法師繼承東初老人的法業,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的住持,但由於信眾日增,於是打算另覓一個長久安定的地方,興建道場。然而,聖嚴法師前後苦思八年,卻仍無結果。直至一九八九年春,在農禪寺念佛會的一位會眾熊清良居士的建議下,聖嚴法師親自帶領僧俗四眾弟子,共同持誦二十一遍《大悲咒》以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巧合的是,翌日另一位會眾林顯正居士在北投佛恩寺碰上了金山鄉三界村半嶺的觀音殿的住持全度法師。全度法師提到希望找到合適人選接管觀音殿以及此廟所在的那塊地,於是林居士便說:「我的師父正在覓地,不如就把此地讓給我師父吧!」

按照法令規定,廟產不能買賣,土地也不能改變用途。當初全度法師還是居士時,他買這塊地建廟,原本是打算從事墓地與骨灰龕事業的。但由於當地居民反對,而鄰近也已有好一些骨灰龕與基督教墓園,全度法師覺得這方面發展空間不大,加上經營寺廟艱苦,他決定另找合適的出家人來接任住持。於是,在林居士的引介下,聖嚴法師跟全度法師見了面,商議買地之事。但問題是,原來其公司的股東會尚未解散,雖然全度法師肯把他手上的股份捐出來,但他認為其他股東的股份絕不能少;同時,儘管全度法師答應以新台幣七千萬元把金山的這塊地售予聖嚴法師,但條件是餘款必須在三個月內付清。雖然十八甲地新台幣七千萬元,不算貴,但當時聖嚴法師還是負擔不來。就在法師籌謀之際,幾位在家居士發心支持,或捐款,或捐地(有金山的這塊地,居士捐的土地自然用不着,但卻可用來套現)。結果,聖嚴法師終於凑夠錢買地。

或許,我們會問:聖嚴法師最終之所以能夠成功買地,是因為合力持誦《大悲咒》的感應所致?但我覺得聖嚴法師開創法鼓山的這個世紀工程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本着廣澤眾生的本心,而非出於個人利益。本心正,建寺所需的條件(包括錢財)自然水到渠成。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