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後,他通常獨自步行回家;有時也會買些東西回來;若發現八達通不夠餘額,會給他錢增值。逢星期一,我會帶他從粉嶺乘車往灣仔學樂器。他很喜歡音樂的。」
萬太輕輕說出十八歲兒子海星每天放學後的行程,看似尋常、普通得過分;但當發生在患有中度至嚴重自閉症的海星身上,這些普通不過的生活行為,對他和萬太來說,份外可貴。
因為自身疾病,海星之前一直有情緒問題,經常控制不到自己的行為。四年前,海星就讀的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普光學校舉辦「中醫到校義診計劃」,自此他開始接受針灸治療。根據中醫醫理,自閉症患者普遍有專注力弱及脾氣暴躁等問題,大多源自心肝火旺、腎精虧虛及心膽氣虛等;而針灸可幫助病人安神定志、調理氣血,從而改善他們的自閉症徵狀,對年紀較小的病童尤其有效。
首次針灸後 一覺睡天光!
萬太表示,海星在施針不久,情緒及專注力已有明顯改善:「我還記得第一次做完針灸那晚,他一上床就睡到天光,之前從未試過這樣!他睡得飽,人便精神得多,情緒亦見穩定下來。」
梁麗華老師四年前負責統籌這個中醫到診計劃:「學校在粉嶺,當時於這區工聯會中醫診所工作的林家揚醫師,一直很熱心義工服務,希望能為智障學生做外展中醫到診,與我們一拍即合。」逢星期六下午,林醫師會帶同一隊中醫師到學校,為自閉症學童提供針灸治療,不少學生也如海星般「一針見效」,在口耳相傳下,吸引更多人參加。
中醫到診計劃維持了兩年便完結,未能持續幫助有需要的學童,惟有份參與此計劃的另一位陳志恆老師,覺得這未必是壞事:「我們固然希望繼續做下去,但始終要學校、家長及義工機構三方面配合。我覺得這計劃是一次播種,讓更多人知道中醫治療自閉症的果效。」計劃完結後,如有家長希望子女接受針灸治療,校方亦會提供中醫轉介服務。
至於海星,自從接受針灸後,病情漸見好轉,至今仍繼續施針。萬太笑稱:「如果隔了一段日子沒有針灸,海星會提我帶他去覆診呢!」萬太亦發現如果海星太久沒有施針,他的脾氣會明顯變差,亦難以安睡。
最大的轉變:過日常生活
經過近四年的針灸治療後,萬太認為海星最大的轉變是甚麼?「我最欣慰是囝囝的日常生活回復正常,一開始施針便不再流口水,其後漸漸控制到自己的肌肉;現在他的自理能力比以往好了不少,可以自己返學放學,亦能自己吃飯、洗澡……」這些平常不過的生活技能,對海星來說,多學會一種,就是多一份鼓勵,「我亦很感恩學校對海星的幫助,他們一直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支援,擴闊學生的眼光,提升他們的自理能力。」
學校支援 生活訓練
萬太所說的支援,正是普光學校在自閉症資源輔導科所涵蓋的內容。負責此科的陳老師透露,現時學校超過一半學生患有自閉症,而每位學生都會有老師跟進;校方亦設立自理小組、社適小組幫助他們學習及適應社交生活:「以海星為例,當他病況轉好、萬太認為他有能力自行上學後,老師會為他進行『訓練』,模擬步行回校的情景,例如教他不要衝紅燈。」一般自閉症學童的理解能力較低,未必完全明白老師的指示:「所以我們會提供大量視覺提示、流程圖等,幫助他們理解內容。」
幫到學生 就會嘗試
普光學校的校訓是「眾生平等,有教無類」,但即使是智障及自閉症學童,彼此間也有不同的學習能力。要平等對待眾生,首先要尊重眾生的差異。梁老師認為學校的校風十分開放,對不同宗教抱持尊重、包容的態度:「我本身是基督教徒,校內亦有一些信奉印度教的南亞裔學生,當學校舉行浴佛典禮時,校方亦尊重不同信仰,不用我們參與儀式。」正是這種開放、包容的校風,讓學校願意引入中醫到診計劃:「只要能幫助學生,我們會盡力嘗試不同方法。」
平等包容 因材施教
在課程內容上,普光學校未有加入太多佛學內容,卻主要透過德育科帶出佛教精神。陳老師表示:「佛教一些核心價值,例如布施、平等、種善因得善果等,與德育科內容十分配合。我們每天早上也會和學生誦佛號、唱《佛寶歌》,幫助他們平服內心。」校監果德法師也不時到訪學校為師生開示,「她提點我們做老師的,要尊重不同能力的人,因材施教。」梁老師笑著補充:「當然,學生也要尊重老師,聽老師話!」
訪問當天,海星未有獨自一人放學──他下課後乖乖待在校園,待媽媽完成訪問後,兩母子才一同回家。海星的言語能力有限,但仍自覺地跟老師,還有筆者,說一聲「拜拜」;因為這一句話,我大概體會到萬太那份一切得來不易的感恩之心:「海星很喜歡音樂,十分期待每個星期一的樂器班。那裏位置比較偏遠,有時我忘了路,他反而記得,還教我怎樣走呢!」
「我知道,自閉症是不能完全治癒的,但現在這樣子,我已很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