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

作為法器使用的金剛杵
作為法器使用的金剛杵

“金剛”在漢譯佛典裡一般為梵語vajra的漢譯,音譯為“縛日羅”、“伐折羅”等,有時候音譯詞後附上“二合”一詞,意思是後二字發一音,漢語沒有jra這種發音,所以特此標明。漢譯佛典之所以取“金剛”一詞,大概是因為金屬五行之一,性剛故剋柔木,顧名思義理解為最堅硬或最堅固的物體。至於“金剛”在佛典翻譯以前究竟是指甚麼則有待考察。實際上“金剛”在史書上一般指出產於印度一種堅硬無比的寶石,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鑽石”。古印度以出產寶石見稱,有關開採鑽石的記載見於古印度文獻以及古希臘和羅馬的史料。

實際上在古印度文獻裡,“金剛” 即“金剛杵”,是一件具有威力、殺傷力的武器。有語言學家推測vajra一詞來自古印歐語詞根weĝ,意思是充滿力量,像ojas (佛典一般譯作“精”或“神”)亦大概同於一源。然而“金剛杵”究竟是一件甚麼的武器呢?

按照印度最古老文獻《梨俱吠陀》的記載,金剛杵為天神因陀羅(Indra)的武器。因陀羅在印歐神話裡以不同的形貌出現,造型一般為手持金剛杵,是掌管風雨的神明,後來被佛教吸收,佛經裡一般作“帝釋”(Śakra,即釋提桓因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的略稱)。因陀羅手持的金剛杵被視作雷電,形象類似希臘神話裡的宙斯(Zeus)。

印度文獻對金剛杵有不同的描述,有的形容為骨頭棒狀,有的形容為交叉雷電狀。其中比較常見的是一種類似我們現在說的“狼牙棒”。婆羅門書Maitrāyaṇī Saṁhitā 1.6.3:91有這樣的記載:“因陀羅以‘金剛’擊打敵人(vṛtra),從那[金剛]散出來的便是[我們用來作祭祀的]碎石。”這樣看來這支“金剛棒”本來並不是那麼堅固,擊打後那些刺頭還會掉下來變成碎石。

附上尖刺的金剛杵
附上尖刺的金剛杵
狼牙棒
狼牙棒

對漢地佛教徒來說,“金剛”一詞並不陌生,而且具有更深一層的比喻涵義。像密宗裡的“金剛杵”並不是一件武器,而是一件法器,具有不可思議的神祕力量。而與金剛相關的名相亦為數甚多,像《金剛經》、金剛乘、金剛界、金剛力士等等。

我們熟悉的《金剛經》一般指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玄奘重譯時,對唐太宗說羅什翻譯不夠準確,並為經文題目補上“能斷金剛”; 後來義淨重譯時把經文題目譯作《佛說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多經》,跟現存梵語寫本的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對上。那麼《金剛經》裡的“金剛”究竟是甚麼意思呢?

按僧肇《金剛經註》:“金剛者,堅利之譬也。堅則物莫能沮,利故無物不摧,以況斯慧。邪惡不能毀,堅之極也;本惑皆破,利之義也。”由此可見金剛這裡用作比喻,喻不可壞、最上乘之般若智慧,能斷一切煩惱、惡習等諸障礙。“般若經”裡提及的“金剛喻定”(vajrôpama-samādhi)同樣也利用“金剛”作為比喻。至於金剛乘(vajrayāna)、金剛界(vajradhātu)和諸位與金剛相關的神明,一般與密教修持和儀軌有關,學界認為是於公元六世紀笈多王朝以後發展出來的宗教體系,在此不作詳談。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