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生平事蹟浮雕賞析:香林寶像一一犍陀羅藝術展(三)

承接上文,此乃關於「香林寶像一一犍陀羅藝術展」的最後一篇。悉達多太子在見到世間的種種苦難之後,毅然決定放棄一切榮華富貴,去尋求世間的真理。這一年,悉達多太子二十九歲,就在二月初八這一天,他半夜起身,到耶輸陀羅的寢宮,對熟睡的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看了最後一眼,斷然潛出皇宮,駕上駿馬,逾牆出城,開始走上修行之路。太子出了北門,回顧巍峨的宮城,暗自發誓:「我若不能求得正覺,脫度眾生於生死海中,誓不再回迦毗羅城!」

【圖一:尋訪仙人】

悉達多太子出走皇宮後,成為一個流浪的瑜伽士,為了利益眾生而找尋真理,他開始以苦行方式修行。犍陀羅佛傳故事中,太子離家後,摘除髮中明珠以奉還父王,脫了身上的瓔珞以奉還姨母,又脫了身上華美的服飾以與耶輸陀羅,然後拔劍斷了頭髮,換上修行者的衣服,改成沙門模樣,自此太子從菩薩形象轉變為佛陀形象。

此石刻展示太子曾到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的山中造訪兩位仙人,但發覺他們所修的苦行,不是根本解脫的辦法,因不認同二者所說教法,最後離去,繼續獨自修行。雕刻左側草庵內為仙人,面前是太子與執金剛神。

【圖二:佛陀苦修像】

此浮雕展示了悉達多太子以六年時間在尼連禪河畔苦修的情形。太子眼窩深陷,枯瘦如柴,肋骨排列醒目,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坐於台座上,展現出釋迦牟尼為助眾生尋求解脫之道,深受身心之苦的犧牲精神。

苦行中的太子是犍陀羅佛傳浮雕中的重要主題,具有犍陀羅創作的寫實風格。根據佛經記載,太子在苦行林中靜坐思維,每天或僅吃一米或一麻,廢寢忘食苦修了六年之久,最後身形消瘦得不像樣子,但對解脫之道仍無所得,所以最終還是放棄這種方法,接受了林中牧女供養得乳糜,來到菩提伽耶得一棵菩提樹下,在一塊大石上結跏趺坐,並發誓說:不成正覺,誓不起坐!

【圖三:魔女誘惑】

如此經過了四十八天,就在太子修行即將開悟時,魔王試圖阻止。

在這浮雕的畫面中,釋迦牟尼左側的一對男女,為欲界之首魔王波旬和他的一個女兒,正擺出男女親熱的姿態以誘惑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右側的兩位女子身材姣好,是魔王的另外兩個女兒,正以嫵媚的姿勢立於釋迦牟尼身旁。

【圖四:降魔成道(一)】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行的過程中,魔王波旬率領眾魔進行擾亂。釋迦牟尼以手觸地,於是大地震動,魔王與其僕人皆顛倒在地。通過戰勝眾魔,釋迦牟尼修成正覺,走向終極解脫之路,成為佛陀。

「降魔成道」記載於若干印度佛經中,屬佛傳故事的一部分。此石刻上佛陀居中而坐,頭部上方為菩提樹,左手持衣襟,右手作降魔印。佛陀兩側各有一組人物,畫面整體呈現對稱式構圖。從人物衣著、手持物判斷,佛陀左側人物為正在攻佛的魔眾,波旬靠近佛陀,正拔劍出鞘。

【圖五:降魔成道(二)】

這石刻同樣記載「降魔成道」的故事。方形台座上的釋迦牟尼結跏趺坐,左手握衣角,右手觸地印。釋迦牟尼右側頭戴冠飾的王族人物望向釋迦牟尼,被旁邊一人按住正在拔劍的手。另側有同樣王族裝束的按劍人物。釋迦牟尼右側身後有手持金剛杆的佛陀護法執金剛。這一劍拔弩張的場面,表現了魔王欲傷害釋迦牟尼而被其子制止的故事。

【圖五:初轉法輪】

佛陀最後戰勝魔王,得道成佛。佛陀成道後聽取梵天的勸請,決心傳法。初轉法輪指的是佛陀在鹿野苑為最初跟隨他修行的五比丘講法這一重要事件。在印度傳統中,得到輪寶的統治者被稱為轉輪王,轉輪王倚靠輪寶的法力征服世界,而佛陀用法輪即佛法征服世界。

佛陀此後說法住世四十五年,以親自證得的經驗來開示徒眾,走遍了印度各地,度化了許多弟子。八十歲時,佛陀在毗舍離城坐雨居安,三個月後涅槃。

(完)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