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那裏有嚴守戒律的僧侶、獨特建築的佛寺、虔誠的信眾,純樸的民風、默默耕耘的農民,艱苦的學生及孤兒,那是湄公河上被遺忘了的佛國老撾 (寮國)⋯⋯

村上春樹曾經寫過一本書《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i]。今年的復活節假期,筆者到老撾(Laos,又稱寮國)探訪孤兒院及學校。出發時,我和村上春樹一樣,對這個國家幾乎一無所知,甚至忘記它也是南傳佛教的國家。

南傳佛教

佛教興起於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釋迦牟尼佛入滅後,隨著僧團弘法的地域不同,衍生了上座部及大眾部兩大部派,後來逐漸分支為十八至二十個支派。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皇朝阿育王 (King Ashoka) 遣派兒子摩哂陀                 (Mahinda) 經海路往南,將上座部其中一支派--分別說系的佛法教義,傳播到錫蘭(現今斯里蘭卡),其後陸續傳播至東南亞中南半島(今緬甸和泰國),形成在地域傳播上稱為「南傳佛教」,在教義上稱為「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 Buddhism)的文化圈。

老撾歷史

老撾是個內陸國家,毗鄰中國雲南、柬埔寨、緬甸、泰國、越南。《後漢書・西南夷傳》中已有「哀牢」為地名及族名的記載,到南北朝時期改稱為「僚」。歷史上哀牢人沿著瀾滄江、南塔河(Nam Tha)、南烏江 ( Nam Ou) 大遷移,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融合,構成了今日的老族,即寮族。瀾滄江流入老撾境後稱為湄公河(Mekong River),再流經柬埔寨及越南。

老撾人囗只有六百多萬,是個多族群的國家,約有六十八個群族,按居住地區劃分三大族系:(一)居住在平原、河谷地區的老龍族,主要是老、傣、泐等民族;(二)居住在山坡地帶的老聽族,他們的祖先是原住民土著,被遷移的哀牢人排擠到山上,主要是拉威、克木、哈尼等民族;(三)居住在高山頂上的老松族,主要是苗、瑤民族。

十三世紀前,老撾基本上被吉蔑(Khmer,或稱高棉,今柬埔寨)統治,跟隨吉蔑受印度婆羅門教影響及使用印度梵文。 1353年法昂(Fa Ngum)統一老撾政權,建立瀾滄王國,建都琅勃拉邦。法昂奉佛教為國教,向吉蔑請來高僧、佛學家、鑄造佛像的工匠,㩗同勃拉邦佛像(Prabang Buddha)到老撾。隨着上座部佛教及巴利語(Pāli)的傳入,佛教在老撾廣泛傳播,對文化、教育及政治有深切影響,現時老撾有超過八成人民信奉上座部佛教。瀾滄王國使用兩種文字,一種是源於印度梵文的老撾文字,另一種是源於巴利文的經書文字,主要是佛寺中使用的宗教語言。

1778 年,瀾滄王國分裂出萬象、琅勃拉邦和占巴塞三個王國,但政權上仍附屬於暹羅的統治。1897年至1940年,老撾淪為 法國殖民地。在法屬時期,老撾佛寺擔當傳統文化及教育的功能。1940年8月,法國允許日軍進駐老撾,至1945年8月日本二戰投降後才結束。1945年10月,老撾宣佈獨立。1975年11月,廢除君主制度,同年12月建立現時的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龍坡邦

老撾不是港人旅遊熱點,香港沒有直航機出發,要從泰國清邁轉機,花了大半天才扺達老撾北部省府龍坡邦。

龍坡邦(Luang Prabang),又譯作琅勃拉邦、或隆勃拉邦,是1975年老撾君主制被推翻前的首都,位處湄公河與南堪河(Nam Khan River)的交滙點。龍坡邦之名稱來自1353年從柬埔寨傳入的勃拉邦佛像(Prabang Buddha)。據說這尊八十三厘米高的佛像是公元一世紀在斯里蘭卡鑄做,現成為老撾國寶,每年新年都會從大皇宮移送到 Wat Mai Suwannaphumaham(新寺)給信眾參拜三天。勃拉邦佛像是立佛,造型獨特,兩隻手掌向外翻。(圖1)

龍坡邦是個有千餘年歷史的古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老撾全國共有六所大學,由於其中兩所大學設在龍坡邦,加上是外國遊客區,故有不少年青僧人、學生及孤兒,離鄉別井,由僻遠地區來這城市求學及學習英語。為了賺取生活費,課餘在遊客區的旅館或食肆兼職至深夜。

圖1 -勃拉邦佛像造型
圖1 -勃拉邦佛像造型

老撾佛寺建築藝術

老撾的寺院除了進行宗教活動外,同時也是集宗教、建築藝術、文化、教育於一身的重要公共活動場所。龍坡邦現有三十二所大小佛寺,約有一千僧侶駐錫。龍坡邦的佛寺密集,部份寺院與寺院相連(圖2及圖3)。 老撾寺院建築群體,在佈局及型制上較為自由 ,沒有明確的軸線關係,不像中國伽藍七堂有規定的序列。 建築主要由佛塔、佛堂、法堂、僧侶寮房四大部份組成。

佛塔多數設在寺院入口,塔基呈正方形,塔身呈葫蘆狀圓形,鍍金或鑲嵌彩色玻璃,塔刹有相輪,最上為塔針。佛堂是寺院的中心,旁邊圍繞著鼓樓和僧侶的寮房。當地宗教氣氛濃厚,不少寺院建在大街上,隔著矮圍牆,在大街上近距離也可清楚看到寺内佛像及僧侶。寺院通常有兩至三個入口,沒有大閘,方便信眾出入。建築物之間距離空間寬闊,當地人及小孩經常在寺院內流連。

圖2 - Wat Sene Souk Haram 寺院
圖2 – Wat Sene Souk Haram 寺院
圖3 - 毗鄰的Wat Sop Sickharam 寺院及僧侶們
圖3 – 毗鄰的Wat Sop Sickharam 寺院及僧侶們

老撾寺院佛堂的大門雕刻上佛傳故事及老撾傳統藝術的花紋,及象徵佛陀的藝術圖案,如佛塔、相輪、傘蓋等。(圖4 及圖5)

圖4 - 大皇宮 Royal Palace Museum
圖4 – 大皇宮 Royal Palace Museum
圖5 -大皇宮 Royal Palace Museum屋頂圖案以傘蓋象徵佛陀
圖5 -大皇宮 Royal Palace Museum屋頂圖案以傘蓋象徵佛陀

建築物大門外以湄公河蛇神那伽(Phaya Naga)圖案裝飾扶手(圖6) 。中國古代文獻《淮南子.泰族訓》記載在「越」,即中國、越南、老撾交界等地,自古已有刻龍紋身及對龍的崇拜 : 「刻肌膚,鑱皮革,被創流血,至難也,而越為之,以求榮也。」

圖6 - 大皇宮金堂Haw Pha Bang大門外的湄公河蛇神那伽圖案
圖6 – 大皇宮金堂Haw Pha Bang大門外的湄公河蛇神那伽圖案

老撾佛寺最獨持的建築特色是重叠式的坡屋頂,有兩層、三層、甚至四層 ; 有直綫重叠或曲綫重叠的屋面。例如大皇宮的屋面為三重檐式,前後分為五段,立面坡度呈「人」字弧型。中間的一重檐有四層重叠,旁邊各有三層及兩層重叠(圖7) 。屋頂飛簷的設計是為了配合熱帶雨林地區的氣候,既可以遮擋強烈陽光,又可疏導傾盆暴雨。

圖7 - 大皇宮金堂Haw Pha Bang重叠式的屋頂
圖7 – 大皇宮金堂Haw Pha Bang重叠式的屋頂

鼓樓可分為一層式、兩層式和三層式,分別放置木鐘、銅鐘和大鼓。(圖8) 在古代,鼓的作用在於報時和召集信徒,鼓樓四邊沒有圍牆封密,大鼓一般安放在高處,方便鼓聲傳送。

圖8 - 兩層式的鼓樓
圖8 – 兩層式的鼓樓
圖9 - 清晨香通寺外的供僧
圖9 – 清晨香通寺外的供僧
圖10 - 僧侶們為供僧信眾誦經
圖10 – 僧侶們為供僧信眾誦經

供僧

供僧(Dana)或托缽(Alm Giving)是南傳佛教的傳統,在老撾稱為 Sai Bat。出家人接受信眾食物,是放下分別心的修行。同時,供僧也給與信眾布施的機會。龍坡邦的供僧時間由早上五時半開始,雨季則是六時。清晨寺院鼓聲響起,僧侶們從各寺院出來,像行禪般默默托著銅缽,徐徐有序地步過市內大街小巷,接受早在街上或寺院外靜候的信眾供養。老撾是農業國家,盛産糯米,信眾們一般以竹籃盛載著糯米飯供僧(圖9)。不少外國遊客也參與體驗供僧活動,寺院張貼告示,提醒遊客供僧時的禮儀,例如避免接觸僧侶的身體,或與他們合照及交談等。六時半後,僧侶們會為供僧信眾誦經,之後返回各自寺院。(圖10)

香通寺的故事畫

香通寺(Wat Xieng Thong)是一座典型老撾傳統藝術的皇家寺院,建於1559主1560年瀾滄王國塞塔提臘王時代,設有佛堂、大藏經庫、鼓樓、和僧房。鍍金雕花木門描繪佛傳故事。(圖11及 圖12)

老撾佛寺的另一特色是充滿本土宗教故事,香通寺佛堂外壁上用馬賽克鑲嵌 「生命之樹」壁畫。「生命之樹」的底層代表我們的現世修行,左右兩邊的馬賽克圖案分別描繪宣揚助人及孝順的故事。(圖13)

「生命之樹」中間繪有兩只孔雀,上方繪有佛陀及佛塔,代表孔雀接引行善及孝順的眾生,死後往生極樂世界。(圖14)

左下角的故事,是說一頭鹿看見獵人正準備獵殺一只兔子,鹿為了拯救兔子,冒死引開獵人的注意後,再回來營救兔子(圖15)。這故事表達即使動物與動物之間,放下種類之分別而發揮互助精神。 好像此行的義工們,為異國的孤兒與學生,送上支持與鼓勵。

圖11 - 香通寺佛堂:重叠式呈「人」字弧型的屋頂
圖11 – 香通寺佛堂:重叠式呈「人」字弧型的屋頂
圖12 - 香通寺鍍金雕花木門
圖12 – 香通寺鍍金雕花木門
圖13 - 香通寺「生命之樹」 壁畫
圖13 – 香通寺「生命之樹」 壁畫
圖14 -「生命之樹」上方佛陀及佛塔繪畫
圖14 -「生命之樹」上方佛陀及佛塔繪畫

右下角的故事是一頭老虎正想吃掉羊媽媽,小羊跑出來哀求不要傷害母親,以自己代替母親。母親也哀求老虎吃掉自己,說兒子太小不足以充饑。最後老虎被它們感動,沒有吃掉它們(圖16)。現實生活中,老撾也有大孝的故事 。此行遇見一位十五歲的學生,他在山區務農的父母無力撫養他,八歲的時候將他送往龍坡邦的孤兒院 。他為了能回家看望父母,將孤兒院每星期給他約六塊港元的零用錢省下來,儲了七年,終於能回家一次。回家的路途對他來說很遙遠,半天車程的路途,他卻要花上七年時間!

寮國到底有甚麼?

寮國到底有甚麼?我會說,寮國有嚴守戒律的僧侶、獨特建築的佛寺、虔誠的信眾,純樸的民風、默默耕耘的農民,艱苦的學生及孤兒。祝願這佛國及孩子,早日成為茁壯的生命之樹。

圖15 -「生命之樹」左下方壁畫
圖15 -「生命之樹」左下方壁畫

參考資料

  1. 申旭 : 《老撾史》,雲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
    2.貝波再 :《老撾寺建築藝術》,建築雜誌,2001年, 第三期,第60-62頁。
圖16 - 「生命之樹」右下方壁畫
圖16 – 「生命之樹」右下方壁畫

[i] 村上春樹,賴明珠譯 :《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 臺北 : 時報文化出版,2017年,第165頁。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