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那一夜,當佛陀遇見耶穌

香港佛教聯合會邀請周景勳神父和衍空法師主講「當佛陀遇見耶穌」講座,圖為衍空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邀請周景勳神父和衍空法師主講「當佛陀遇見耶穌」講座,圖為衍空法師。

假如耶穌與佛陀穿越時空在同一刻相遇,情況會是怎樣?向大家提問之後,衍空法師突然雙手作揖,跟周景勳神父問好﹕「聖者,好久不見,二千多年以來,別來無恙?」周神父也隨即會意過來,反問道﹕「覺者,別來無恙嗎?」2月7日,香港佛教聯合會邀請周景勳神父和衍空法師主講「當佛陀遇見耶穌」講座。兩位宗教代表在這夜「傾偈」,求同存異,尊重、接納和自己不同的聲音,彷彿告訴我們,佛陀和耶穌假如真的遇上,也應該是很有默契的一對好朋友吧。

發自內心的「傾偈」

周景勳神父先以「偈」字為題,指出這個字眼非常有意思﹕「很多時我們都在說話,但不是『傾偈』。」神父認為「傾偈」是需要發自內心,這方式就如天主教的向主訴心。在《約翰福音》中指出,耶穌也會「傾偈」,「某次信徒問耶穌中在哪居住,耶穌便帶信徒往自己的住處。第二天,信徒們便對自己的兄弟說,『我找到我生命的救世主』,可見耶穌在之前一晚,也和信徒們訴心。」神父認為,《六祖壇經》中的偈語,都在在揭示人生的悟性,感覺兩者有相似之處。

唯有安忍才能息怨

衍空法師則點出,現時社會往往就是「沒有偈傾」,大家各講各的,這引伸了很多問題,如國際社會出現仇殺,家庭的成員間也沒有溝通,大家的內心似乎都有一種恐懼和擔憂。「不論你是否喜歡對方,我們也沒辦法不接受對方的存在。」他又指出,佛陀認為不能以怨止怨,唯有安忍才能息怨,在安忍中去接納大家的不同﹕「只要互相尊重、聆聽、接納對方的存在,社會就會和諧很多。」

覺察身邊美好的事物

周神父引用哲人古語 「松間明月,檻外青山,未嘗拒人,而人人自拒者何哉!」,提醒人們要多注意身邊美麗的事物。他回憶最近坐港鐵時,留意到有位老婆婆站在一名佔有座位、正在用手機玩遊戲的學生面前;神父馬上請學生讓座,該學生讓出座位後繼續用手機玩遊戲,這令神父明白,他因忙於盯著手機屏幕,沒看到婆婆站著。神父嘆謂,現時的人大多忙於使用手機、電腦﹕「月亮很漂亮,你有注意到嗎?」衍空法師亦謂﹕「人最重要是打開心窗。」認為即使遠眺的是無敵海景,只要心閉塞了便感受不到。因此我們需要懷著感恩的心情,感恩我們所擁有的,即使身邊的人、事、物不盡完美也可以很開心、幸福。

周景勳神父認為佛教講離苦得樂,而天主教則主張耶穌帶人們離開罪惡,得到喜歡。人們要放下罪、活出善,並體驗生命的意義,這兩者有不謀而合之處。
周景勳神父認為佛教講離苦得樂,而天主教則主張耶穌帶人們離開罪惡,得到喜歡。人們要放下罪、活出善,並體驗生命的意義,這兩者有不謀而合之處。

神性、佛性與覺性

神父指出天主教認為每個人都是神聖的,這是由於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所以很珍貴;法師表示佛教講因緣和合,認為每人所遭遇的因緣都不會完全相同,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立性。也正因為大家都只是由因緣和合所形成,所以我們更要明白無常,緣份來的時候要珍惜難得的機會。若有花堪折,摘下來供佛也很好;但若因緣散失時也要隨它去,學會放下,這樣才能在世間瀟灑走一回。

衍空法師進一步指出,正因為人是由因緣條件而成,當我們在低處時不要氣餒,在高處時也不要太自傲,因為這都是因緣,才會形成現時身處的位置。法師眼見有些人先天條件很好,家裡富裕、人又聰明、優秀,卻因一念的貪或瞋,種下惡種子,後來承受不好的結果。因緣會變,而同時也要明白,在眾多因緣之中,最重要就是自己的心。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明白只要心改變,思想行為也會因此而改變。

心改變就在一念間

心的改變其實就在一念之間,衍空法師以禪宗故事為例﹕有位剛打完勝仗的將軍意氣風發,回來找禪師問道﹕「什麼是地獄?」禪師看他一眼,說﹕「像你這樣的老粗,不配問這樣的問題。」將軍才剛被朝廷冊封,感覺自己很威風,聽罷便很生氣,拔出腰間的劍想砍下去時,禪師說﹕「現在便是地獄!」將軍聽到此話後立即收起劍,覺察到自己的不對,對禪師道歉,禪師這時又說﹕「這是天堂。」

善用無用的地方

神父分享了一個寓言故事﹕有位管家每天擔兩桶水,其中一個木桶總是漏水,被另一個木桶嘲笑它無能,於是漏水木桶有天哭喪著臉,請求管家丟了它。管家卻指出其實漏水的木桶幫了他很大的忙,並請它從明天起留意自己身邊的事物。木桶只注意到自己,卻沒發現身邊其他事物。原來管家眼見木桶漏水,便在木桶所經之處預先翻土及播種,這樣一來漏水變相成了淋花,形成了一條開滿鮮花的小路,管家笑說﹕「還好你漏水,我便省掉淋水的功夫,我把花收割起來放在餐桌,主人很喜歡呢!」神父旨在點出,只要善用你的無用,便是有用的。

衍空法師聽罷寓言後表示,神父口中的神聖和其所了解的佛性很相近,「講的就是眾生的覺性。」法師以木桶故事舉例,水桶只覺自己的漏水,在鑽牛角尖,越來越執著,便絲毫不察自己身邊有很多花,而花的出現正是自己漏水所致。當管家一告訴水桶漏水是開花的助緣,水桶便明白了、覺悟了。我們因為貪、嗔、癡,不覺得自己有佛性,佛陀於是來告訴我們﹕「我成佛你們也可以成佛,不要看輕自己。」只要我們細心觀察,便會發現「黃花翠竹本是般若﹕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菩提。」一花一木裡都有無量智慧,我們若能明白,是因為我們都有佛性。我們要覺察情緒,不要讓其壟斷了思維,只看到仇恨。擁有覺性能讓我們看寬闊些,能讓我們有足夠的智慧、深度、靈活,不被憤怒和欲望所操控。

神父亦同意衍空法師的觀點,並認為佛教講離苦得樂;天主教則主張耶穌帶人們離開罪惡,得到喜歡,人們要放下罪、活出善,並體驗生命的意義,這兩者亦有不謀而合之處。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