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二入四行」的日常--略說「行入」的要義

網上圖片

(續上期)

達摩祖師「二入四行」:包括二入(理入及行入);四行(在理入及行入中,各含四個面向)。理入是思維模式(認識論);行入是行道方法(實踐論)。 

以下說明甚麼是「行入」:

報怨行

生活中總會遇到困惑、迫逼而生起抗拒、怨懟等情緒。我們如何應對呢?

常言「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因果是宇宙萬象運作的法則,如果我們從因果法則來視察生活中的順逆,有助我們從怨懟中釋放出來。

菩提達摩從「業因業果」開導我們面對恩怨情仇的業障,不是硬吞它,而是從困厄中學習面對、接受、進而懷著感恩心來處理及放下它,把惡業轉為善因。 

經文說:「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流浪諸有,多起怨憎……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所能見與。」

隨緣行

遇到好的接受,不好的排斥,這是人之常情。緣可以是人緣事緣地緣,都是機率式的呈現,祖師以隨緣觀來打破我人對順逆與好壞的觀念,從而帶引我們遇上任何境況時,放下深植於我人心裏的見解、經驗及價值觀。若不放下,就無從建立新緣。

隨緣不是隨便,而是讓我們看到事與事之間的生滅、聚散及連繫,從業因業果的循環系統中超越出來。

經文說:「隨緣行: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

無所求行

常聽說有求才是動力因。物質、財富、外形及情感都是人們追求的事物,甚至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心靈上的喜悅等。

事實上,恰當的追求仍是必須的,否則人類如何活下去?

達摩所說的無所求不是甚麼都不求,而是要明白因慾望而追求,或因需要而追求,兩者之間所牽引的因果關係。

經文說:「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次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及,安心無為,形隨運轉。……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稱法行

相稱於佛法的行業是稱法行。三法印:從「諸行無常」而認知宇宙萬象一直在變化中進行;「諸法無我」宇宙中任何事物都是由條件構成,根本沒有固定的存在;「涅槃寂靜」若我們觀察及體驗到無常是宇宙法則、參入三法印有助我們安住在生命中本具的清靜。

經文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是為稱法行。」

「解行並重」是學佛的基礎及方法。或許,把「二行四入」與生活連接,正是超越有相的執著,與生活貼近的修學里程碑!

 「二行四入」涵蘊著業因業果、八風吹不動的堅定、以至無我及空性的義理,我們嚮往嗎?感謝大家閱讀,祝福人人的心與佛相應,得無諍之樂,共成佛道!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99%b3%e6%83%a0%e8%8a%ac/" title="Posts by 陳惠芬"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陳惠芬</a>

資深社工,哲學系碩士,讀書會及禪藝帶領人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