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遇上一行禪師之後:瑜珈導師Janet Lau 從「黑」邁向「白」的修行之路

瑜珈導師Janet Lau (劉汝君)。背景為香港聲頻中心。

第一次見Janet Lau (劉汝君),是在香港2017年書展她的新書《黑白人生》發布會上,當時深感她眼神顧盼流慧,面容和藹可親。那時候,我只知道她是資深瑜珈導師,翻開她的著作《瑜珈。生活禪》和《黑白人生》,才知道她背後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曾是基督徒,後來皈依佛教;從好勝、愛操縱、慣於挑剔和自我中心的人,轉化為和善慈愛的修行人。

從她的故事可以看出,人生禍福相依,「黑」與「白」相輔而行。就讓我們從她與一行禪師的相遇談起吧。

重新開始:與一行禪師相遇

七年前,她與丈夫新婚不久,彼此相處不大和睦,男方卻似乎無意積極改善這段關係,於是決定由自己開始做起。她腦袋不期然浮現「禪」一字,又想起朋友曾向她提起一行禪師,便去參閱禪師的 The Heart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佛陀之心》)。想不到書中所說的,竟與她從小到大的想法不謀而合!更巧合的不止於此:「閱讀這本書時,耳邊好像響起禪師的聲音。有次去西藏旅行,我在沿途聆聽一行禪師開示的錄音,發現他的聲音竟跟我想像的一模一樣!」機緣巧合之下,一行禪師來港辦禪修營,她馬上報名參加。禪修營內,禪師平靜慈祥的能量、僧人柔美和諧的歌聲,讓她大受觸動,淚流滿面。禪修營結束後,她決定皈依(後來更修讀佛學研究碩士學位)。

回家後,她決定練習一行禪師教導的「重新開始」,好好改善婚姻關係:「也不管先生練不練,我只管自己練就好了。平日我回到家中,他總是『黑口黑面』的,但隨著我不斷灌溉他的花朵,他漸漸的有了變化。」

「重新開始」練習

1. 灌溉心中的花朵(表達對他人的感恩之情)
2. 表示歉意(為最近做了甚麼令對方不開心的事而道歉)
3. 告訴對方,他/她做了甚麼事令你感覺不快(只說出自己的感受,並不是指摘他人)
4. 尋求協助(告訴對方可以如何幫助自己免受傷害或避免傷害到對方 )

想不到一年之內,夫妻倆就重修舊好,琴瑟和諧。「我本來不很願意『低聲下氣』地向他道歉的,但我想起一行禪師曾說,想自己快樂,就要先灌溉對方的快樂,因為他快樂,你才會快樂。當我想著要讓大家快樂的時候,很容易就能放下自尊了。」丈夫心中也很好奇:「為何她會有這樣大的轉變?」2010年,一行禪師到台灣辦禪修活動,一向對禪修沒有興趣的丈夫竟然參與了,此後更開始修佛。

在修行路上,Janet 繼續追尋下去,渴望達到更高的境界。直至一天,事情有了翻天覆地意想不到的變化。

Janet說:「我發現,愛、恨、教瑜珈的、清潔垃圾的,你想得出的任何東西,在空性裏面都是一樣的。一切都是概念遊戲。」

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

去年的某個晚上,她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感覺自己彷彿進入了另一個空間。「有點像身處一片無窮無盡的黑色中,而我是這片黑色裏的軸心中的軸心。在那一刻,思考是相當費力的,我感覺到空性就是『我』的本質(也是萬物的本質),無論經過生生世世,做老師也好,做甚麼都好,我的本質亦是一樣。」

她續說:「我發現,愛、恨、教瑜珈的、清潔垃圾的,你想得出的任何東西,在空性裏面都是一樣的。一切都是概念遊戲。」所謂「概念遊戲」,是指所有我們想得出的事物,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好與不好、應該不應該;「美」是跟「醜」比較得來的,「好」是跟「壞」比較得來的,一切念相環環相扣,無法獨立存在。而在空性裏,這一切念相都無異無別。

領悟到一切都是概念遊戲後,明天,人生會怎麼樣?會否離婚?會否死掉?一切都沒有所謂了。折騰一番後,她終於沉沉睡去。

第二天早晨,她的世界不一樣了。「我寫了一封電郵,打算寄給所有合作單位,說我不做下去了。」當時有朋友阻止她,不需要故意推掉所有工作,要相信因緣啊!

Janet 沒有寄出那封電郵,但整個世界竟完全改變了。從前事事認真、目標明確的她,竟然變得甚麼都無所謂,好事發生了,不會很開心;壞事發生了,又不覺得有甚麼壞,好像整個人都抽離了那樣。

從「見山不是山」到「見山還是山」

她花了很多時間,去觀察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一天,事情終於有了眉目:「佛教講求智慧與慈愛並重,而我失去了兩者的平衡。要全心投入於生活裏,愛才會出現。」

她又想起一行禪師曾說過:「The purpose of a rose is to be a rose.(玫瑰的存在目的,就是當玫瑰)。」這教誨令她豁然開朗,「我來這裏的目的就是做人。」Janet 如是說。

那麼,她如何在這個世界之中重新投入到她的角色呢?她坦言自己從前時常批評他人「不修禪,不茹素,真不行!」然而,她眼中這群沒有修行經驗的「普通人」,卻是幫助她重新投入於這個世界的。當她試著了解他們的思想時,就能夠投入了。

Janet Lau跟從前的她沒有兩樣——還是瑜珈老師,唯一改變的是她的心。現在,她知道自己只是個生命舞台上的演員,不需要再以角色來界定自我價值。雖然戲是假的,但要是不投入演出,就無法把事情做好。因此,現在活每一天,她都會當作是最後一日,比以往投入得多,也更加珍惜課堂的每分每秒。

「也不是沒有執著的,有時也會有情緒波動、有貪瞋痴,但現在的我更容易接受這些煩惱,這反而令我更加容易跨越它們。不過,我知道我的修行還未完成。」從Janet身上可以看到,不執著並非苟且消極,而是全力以赴做好事情,然後放下對結果的執著。

跟情緒做朋友

Janet曾在常霖法師的「自在生活禪」中擔任客席導師,分享如何將禪修融入生活。「有修行經驗的人在遇上負面情緒(如憤怒)時,很容易會用邏輯、概念去說服自己別要憤怒,但這樣或會令自己更難跨越這些情緒。」不過她認為,跟情緒打交道的關鍵就在於「觀察」和「接納」。

在觀察情緒的過程中,情緒會慢慢淡化;反之,越是不敢正視情緒,心魔就越大。又,如果單只跟自己說「別生氣,我不應該生氣的」,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放下,因為這種「放下」只停留在概念層次裏。她覺得參加者不要以思維邏輯去對抗情緒,而是要觀察「情緒身體」,藉此紓解煩惱。「當情緒生起時,身體會有相應的感受,例如憤怒時有『憤怒的身體』(例如頭部很熱),恐懼時也有相應的身體。」

Janet 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往日,不論是教瑜珈課還是辦新書發布會,她總是有備而來的,但近日總是難以預先準備說話內容,在到達那個場地,看到在場的人群之後,她會深呼吸數次,並完完全全地感受身體的狀況,然後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情緒:「如果我期望恐懼會快點消失,它就會糾纏不休。在觀察過程中,一切自然就會慢慢淡化。完成練習後,我們會發現:『咦,我的恐懼消失了,原來我是因為這樣而恐懼的……』也就是說,我們會從另一角度去看待事件。」

跟丈夫不和,間接令她遇上一行禪師;一段漫無目標的歲月,讓她對一行禪師的教誨體會更深;驟來驟去的負面情緒,讓她更懂得接納自己。她的修行之路,以一幅幅黑白相間的留影,拼湊成一道怡人的風景。「觀察『黑』就是幫助我邁向『白』的法門。」正如在《黑白人生》中,她如是書寫。

(特別鳴謝香港聲頻中心提供訪談地點)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