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菩薩「胎內」祈求保佑──日本那谷寺的特別體驗

那谷寺「胎內巡拝」內部
那谷寺「胎內巡拝」內部

續上期

小松市那谷寺的「岩屋胎內巡拝」

承接前文。遊人參觀那谷寺還有一個特別體驗,就是「岩屋胎內巡拝」(いわやたいないじゅんぱい,iwayatainaijunpai)。在日文,「岩屋」指洞窟,「胎內」指子宮內,「巡拝」則指朝聖。它的另一個說法是「胎內くぐり」(tainaikuguri),直譯中文為「穿過子宮」。顧名思義,洞窟喻作母胎,參拜者進入洞窟,猶如再次進入母體,藉由自我內省,洗淨心靈,讓潔淨的靈魂得以重生。自古以來,那谷寺尊崇「岩屋胎內巡拝」,這座千年古刹也被尊崇為「誕生•再生」的聖地,其官方網站對此有如下兩段文字說明:

「從繩文・彌生時代 [1] 開始那谷寺就被視爲對神明奉獻與祈禱的聖地。繩文人相信靈魂的再生。自古以來,那谷寺的洞窟被視爲誕生・再生(生まれ•清まるumare/kiyomaru)的場所,被比喻爲母親的體內,當穿過洞窟便洗淨了這一世的罪孽,再次從母親的體內誕生出清澈的靈魂,並且祈禱自己的新生。

「從前在日本,洞窟被稱爲『岩屋』,是人們的日常住宿場所。同時洞窟也在死後被作爲安葬之地。因此,洞窟是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被看作是母親的胎內。洞窟是靈魂的胎內庇護之所,人們在此誕生,歷經死亡後再生,這裡是生命循環的地方。通過『岩屋胎內巡拝』可親身體驗這樣的經歷。」

那谷寺的「岩屋胎內巡拝」在其本殿大悲閣進行,大悲閣建於岩山內的洞穴中,環抱於山,矗立於林,行走其中,仿佛感到一股股天地靈氣,輕輕地滲進身體和經脈。大悲閣內供奉著本尊十一面千手觀音,進入洞窟作「胎內巡拝」,大概是氣氛使然,參拜者進入菩薩胎內,自自然然地放慢步伐,放下雜念,在暗黑的洞窟中探步向前,一步一沉思,再次從洞窟出來,迎向陽光之時,感覺如獲新生。

鐮倉市高德院的「胎內拝観

其實,除了那谷寺之外,在日本境內的一些古寺也有類似的宗教信仰,譬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鐮倉大佛」,那是位於神奈縣鐮倉市長谷淨土宗寺院高德院內的一尊巨型阿彌陀佛戶外青銅聖像。他們這裡的說法是「胎內拝観」(たいないはいかん,tainaihaikan),直譯中文為「在子宮內參觀」。遊人從大佛左側的一個小入口進入佛像之身,內裏同樣暗黑,只有大佛背部的窗戶引入了自然光線。参拜者穿越佛體,靈魂將得到淨化,贖去罪惡,如同在母親的子宮內重生感覺自己再次重生。不過,大概沒有多少遊人會注意到這一點。

京都市清水寺的「胎內めぐり」

此外,京都最古老的寺院清水寺,也有十分著名的「胎內めぐり」( tainaimeguri),直譯中文為「在子宮內環遊」。清水寺為法相宗寺院,供奉的是大隨求菩薩,那是觀世音菩薩之變身,「大隨求」者,「隨一切眾生所求如願」也。在寺院裏的隨求堂的地下,有一個神秘的暗室,象徵大隨求菩薩的胎腹,內裏暗淡無光,伸手不見五指,遊人必須摸著佛珠狀的欄杆,小步小步的慢慢走下樓梯,繞行前進,走到深處,會發現有一點微光,微光剛巧照在一塊大圓石上,石上刻有一個梵字,那是大隨求菩薩的象徵。遊人可以把手放在石上,閉上雙目,誠心許願,祈求菩薩保佑。祈願後再繞道而回,回程依然是伸手不見五指,遊人慢慢摸著佛珠狀的欄杆探索,最後拾級而上,走出胎外。

重見光明的時候,才明白到黑暗中那一點微光是如何珍貴。這讓筆者想起星雲大師的話:

「佛如光、法如水;你想過光明對你的重要嗎?沒有光明,生活在黑暗中,你受得了嗎?佛光普照,佛陀就是光明,你有光明照耀的時候,你不知道光的可貴;但是一旦沒有了光明,黑暗來臨的時候,你會很恐懼的⋯⋯『佛光長照,法水甘露』,有光明的時候,你要愛惜光明,見光就如同見佛;有水的時候,你要知道水的寶貴,見水如佛法甘露,可以滋潤我們乾枯的心田,可以成長心裏的禾苗,讓我們對佛法的信心能可以再生、再起、再有無限的未來。」

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有時候,迷悟之間,重新燃亮我們的,就是黑暗中的那一點明亮的佛光。


[1] 繩文時代指日本舊石器時代後期,約一萬年以前到西元前三世紀前後的時期。彌生時代則指西元前五世紀至西元三世紀中期,一個受到中國和朝鮮半島文化的影響、主要依賴水稻種植生產的經濟時代。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6%bc%94%e7%84%b6/" title="Posts by 演然"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演然</a>

佛門弟子。以寫作為生,著作超過兩百種。港大榮譽文學士、理學碩士、佛學研究碩士(優異)學位,並以第一名成績取得浸大語言研究碩士(優異)學位。先後獲得皇仁書院胡禧堂獎學金、浸會大學學術獎、香港編劇同學會故事寫作比賽優異獎、中大青年文學獎季軍、第二屆(2019)香港出版雙年獎、第十五屆(2019)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第四屆(2023)香港出版雙年獎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