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自己一個生日

著名的家庭治療師沙提爾(Virginia Satir)曾說:人最多可以被誕生三次。

第一次誕生,是在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結合的時候,那是一個獨特的人具備了一切先天的遺傳特質的開端,首次以一個「生物人」的姿態出現在母親的子宮內,孕育日後得以存活在地球的一切失天生物功能。

第二次誕生,是當母親把嬰兒由子宮帶來現實世界的那一天,就是我們常說的「誕生」的意思──亦是那個印在身分證上的日期。從那天起,尚是嬰兒的我們,被確認了為家庭、社會及人類的一份子。所以第二次誕生,是以一個「社會人」的身分,開始和身邊一切的人產生互動……亦由那天起,我們先天的本能/潛能,被後天的環境一一激發出來。

第三次誕生,是當我們真正體會到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獨特性,願意實踐自己作為一個「人」的能力,決心為自己及別人承擔責任,不逃避種種困難與挑戰,盡心地活出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尊嚴的那一刻。

第一及第二次誕生,都是由別人給予我們的,自己無法選擇。作為一個「生物人」,我們必須承受先天上的種種生理限制,擁有遺傳基因上的好或不好特徵──即使我們不喜歡自己的身高樣貌性別,也很難作大幅改變(即使變性及整容手術亦有其限制);同樣,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必然制約於家庭/社會關係中的倫理義務,再努力掙扎,亦無法完全擺脫家庭、社會、文化以及自然環境的影響。

但第三次誕生,卻必須靠自己賦予自己,亦是心理學常說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努力做自己的主人,把自己塑造成更好的人,亦即是佛陀所說的:「人是自己的歸依,別人怎能做自己的歸依?自己能調御自己,才是得到最難得的歸依。」

然而,人要怎樣才能為自己創造「第三個生日」呢?就是由相信自己具備「改善自己」的潛能的那一刻開始,努力地憑著不斷的「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讓自己的缺點得以改善,優點加以發揮並趨於完美,並每天都盡力實現自己心中許下承諾及願望──即使只是每日為窗台的小盆栽澆澆水那樣的小承諾。

我們不妨嘗試視在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為「老師」,多向別人請教,少說教,儘管是我們最討厭的人──向他們的優點學習,亦警惕自己盡力避免出現他們的缺點。人不會沒缺點的,但一個人即使有一萬樣缺點,但只要擁有一項優點──「好學」,喜歡從錯誤中學習,那就已經足夠抵消所有的缺點了。相反地,即使一個人有一萬樣優點,但只須有一項缺點──不願從錯誤中學習,那麼他的一萬樣優點,也會被這一項缺點消耗淨盡。

此外,當被人批評時,可以對自己說:「真好!又學到了……」,同時緊記著:我有權說「我不知道」、「我不會」、「我不懂」,「對不起,我錯了,但我願意學。」──「不懂」並不丟人,「不懂充懂」才丟人;「不會做」不是問題,自己「不會做」但又喜歡「批評別人做得差」才是問題。最後,我們不妨每天寫日記,抒發自己的負面情緒,反思自己的思想行為,並總結該天所學習到的「新經驗」。

沒有第三個生日,第一及第二個生日便沒有真正的意義,因為我們每天起床後都不會快樂,只會埋怨為甚麼自己的樣子這麼地平凡,身裁如何地差勁,家境這般的貪窮,女朋友是怎樣不講理,媽媽是那麼的嘮叨,老師又無愚又無能,老闆既橫蠻亦孤寒,政府只會向錢看,社會歧視年輕人,整個世界都跟自己作對……只要我們一天尚未承諾做一個真正的「人」,尚未懂善用自己所具備「生理特徵」及「社會身份」來實現比一己利益更高的價值理想,便只會對它們感到不滿、煩厭、甚至壓迫,心中永遠找不致片刻的安寧自在……世上最可怕的不是死,而是跟本從來沒有「出生」過。

筆者衷心祝願我們都能夠每天送自己一個生日,亦能讓身旁的人感到他們每天都在過生日!

作者簡介

林碧君,臨床心理學家,中大哲學系畢業,港大佛學碩士,專研成癮行為,於志願機構工作及在大學講課。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