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塢》中的華嚴思想

《辛夷塢》中的華嚴思想

俗話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寫。在我國悠久的數千年文化中,唐代是相當有代表性的朝代,不但當時國力強大,社會繁榮,交通便利等,而且古典詩歌藝術也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究其原因之一,是佛教與詩歌的結合使互相兩者相得益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詩歌籍由佛教的妙悟去感悟人心,並且拓寬了詩人的思維空間,使詩的創作開闢了新路。例如被譽為“詩佛”的王維,他所吟詠的這一首《辛夷塢》,就是巧妙地把佛教華嚴宗的“法界學說”編織成詩歌的肌理,讓悠然清秀的山水風景之作,洄旋蕩激起佛教思想界壯闊的波瀾。

《辛夷塢》

x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首詩在首句是“木末芙蓉花”,是正面著筆描繪辛夷花的形象:辛夷花花瓣和顏色近似芙蓉花,開起來是那樣猩紅豔麗;而且,它盛開在高高的樹梢,俯臨深澗,洋溢著“孤標傲世偕誰隱”的清雅氣質。接著,在第二句以一個“發”字,令人仿佛看到當沉寂的原野還剛剛蘇醒,辛夷花便頂著早春的寒風,欣欣然地綻開紫色的蓓蕾,熱烈地開放出雲蒸霞蔚的花朵,點綴出一派明媚的春光;最後一句卻是驚心動魄的一轉折,只見花瓣如繽紛紅雨般,毫無惋惜地謝落。那猩紅的色彩,那開落的動態聲息,描畫出一個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生命脈搏跳動的世界,而那生與死的對照,更是交織著蓬勃熱烈的奇異的張力。

這一切似乎已經出現“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境況了,殊不知,王維輕輕加了一句“澗戶寂無人”,此句和白居易的“別時茫茫江浸月”真有異曲同工之妙,疏朗幽絕之意躍然紙上,是那麼的恒古寂靜,仿佛在剛才詩意的一瞬中,經歷了千年萬載,包涵在無盡時間的冷然和超然的定格中。

我認為這首詩,可謂以濃墨重彩對《華嚴經》的“四法界學說思想”作出了極佳的注解。在《華嚴經》裡,描繪了報身佛毗盧遮那如來所居的蓮華藏世界的圖景,說蓮華藏世界中有無數無量的香水海,每一香水海中又有無數無量的世界種,每一世界種又有無數無量的世界,就象每一滴海水皆具百川之味,百川之味也包含在每一滴海水之中,以此說明佛的境界是一切差別的事物無盡緣起、周遍含容的大法界,人們就應當用這樣的道理觀察世界,而四法界說就是其中的基本理論教義。

四法界,具體指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和事事無礙法界等四個方面。首先,“事法界”是指千差萬別的事相,即各種具體的事物現象,大千世界,包羅萬象,就象詩中以“花開”、“花落”這一截然對立的現象形容事相的千變萬化,無奇不有;其次,“理法界”是指事物的本性或本質,而現實世界是由各種因緣條件聚合而成,成就種種虛幻現象,所以各種事物的共同本性就是空,這種“真空”,不是指事物斷滅以後才成為空,也不是離開事物而另外有什麼空,而是事物的存在本身就是空,世界的本質——空性——這一種絕對的境界就是藉著這一句“澗戶寂無人”表達出“茫茫雪地真乾淨”(《紅樓夢》)那種本體的崴然不動的含義。第三,是“理事無礙法界”,指空的本性(理、真理)與各種事物現象(事、事相)之間交互融通、不相障礙的關係,就是說,理是無形無相的,它就體現在事當中,理和事圓融一體、互不妨礙,就好象空谷辛夷,自開自落,冷豔的生意和山塢的幽寂,用這一獨特的藝術意象,統領成詩人的藝術構思,交織出奇異的詩境。第四,是“事事無礙法界”,就是說,具體的事相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完整地包含空性真理,因此所有的事物都是同一的,它們之間融通無礙,共同體現整個世界的法性真理,這通過詩人截取了辛夷花開花落,生生滅滅的不同景象,都和絕無人跡的山澗融合為一,含蓄地體現出來。

細讀這一首小詩,確實以生意具足的意象,與空山無人相映襯,流露出佛教色空觀所欲傳達的意趣。

2007-2-26

道然法師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