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轉化的力量────明海法師談「禪心三無」(十九)

(續上期)

大家還要注意,偈頌裏所講的這些境界有三種,有開心的、合意的;也有不合意的,比如看到病人,看到自己生病,看到殘疾的人;還有中性的,既沒有特別好的感受,也沒有特別壞的感受。當你在好的感受之下,比如你今天得了一萬元錢,這時你發願眾生能和自己一樣都能得到財富,這個願對你可能不太困難。但是,當你處在逆境下,還要發願以你所處的逆境為增上緣,然後增上,這就有點難,需要勇氣,要有一種把生活中所遭遇的每一件事都進行轉化的力量與氣度。

我們親近善知識其實也就是學習這些。就像我親近我們師父凈慧老和尚,看到他的心仿佛永遠都不會失敗。因為任何一個外在的得失、是非等境界,他都能當下地轉化它,把它變成修行,這個轉化、放下的能力就是一種功夫。師父平時經常講的一句話是「也好」,我們平時要和師父討論一些工作,經常會有些疑問提出來——前幾天就有一件事給我的印象很深:夏令營期間要發給營員的《中國禪學》這本書很厚,我們有討論說大家不一定都很喜歡看,有的人可能感到很麻煩,不願意帶回去,因為自己的行李本來就很多了。所以當時師父說要給每人發一本,我們就提出來:「有的人可能不會看,在火車上扔掉了怎麼辦?」師父說:「扔掉了,撿到的人還可以看。」這只是一個例子,是很小的一件事,那就是說,扔掉了也好,還能同撿到的人結一個緣。其實,我們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下這個結論「也好」,在任何情景下都能這樣,那我們就是生活的主人,我們的心量就會不斷擴大。

我們佛教徒經常會受到一些批評,就是很多學佛人的功利主義色彩比較重,希望學佛以後甚麼樣的好事都落在自己頭上,比如出門有晴天,坐車會凖點,買東西能便宜,一拜佛就靈、就能分到房子、得到晉升等等,這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在學佛裏的表現。我們從學佛那天起,就應該有所信仰,要敢於接受落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好事與壞事,相信一切都是助道緣。這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我們內心有轉化的力量。就像《淨行品》所講,無論在任何一種情景下,都能「高高山頂立」,都是不能被動搖的。

所以,大家在生活中好好依《淨行品》修行,一定會有受用。受用的首先是自己的心,是內心功德的開發,我們會很知足、很快樂,這種快樂與知足不是由於外在的得失,而是由於心好像有一個活水源頭被開發了出來。因此,按照這個方法修行,我們會體驗到下面的三種心。

直心、深心、調柔的心

一是直心。直就是不拐彎,祖師講,「驀直去。」直心就是從是非、美醜、得失、利害這些功利的分別和判斷裏跳出來、解脫出來的心。《淨行品》中的修行法門必須是直心才可以修,才會逐漸相應,因為在每一種情景下都是「當願……」,這也就是三昧,就是直心。祖師語錄更加形象,有的說:「楖栗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碧巖錄》卷三)在禪師的作略中,也經常表現這種直心,像拂袖而去、一去不回頭等都是沒有第二念的。這裏也需要有點勇氣,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很複雜,有很多東西在牽動著我們的神經。在最能牽動你神經的地方,你的心不動,保持你對眾生的大願,這個就是直心。

二是深心。我們的心有深淺,我們的生命有深淺。生命的現象很複雜,比如人有美醜、地位有高低,國家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人有生病與衰老,所有這一切都是生命的現象。但是超越這些現象,或者在這些現象的深處,有一個共同的東西,是大家可以通達的一個心態,這個心態就叫深心,也可以說是大悲心。由於眾生是一體的,眾生的心在很深的地方才能相通,這也正是生命之間可以互相交流的前提。比如一個中國人和一個美國人,即使雙方不懂對方的語言,但心能夠有相通的層面。當你好好修持這個法門時,一定會體會到這個深心,會發現你的心像大海一樣是很深廣的,在深廣的這一部分里,自我中心、自我執著的特徵就會消融了。

三是調柔的心,也就是指降伏了我們的心,我們成為了生活的主人。這個調柔之心不一定表現為柔和、慈善、溫柔,調柔的心既不柔也不剛,而是自在,是可以隨機變化、隨緣轉化的。就像一塊麵團,把它揉得很軟時,既可以做成麵條,也可做成饅頭、餃子皮。心也一樣,當我們調順了自己的心,當心得到自在,我們的心就會很好用。一個管理者可能對此體會要容易些,作為管理者不可能總是保持一個狀態,而是隨情景的不同表現出各種狀態。一個沒有修行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他的心理活動是有去無回,是不自主的;而那些有修行的大德們將心調柔以後,可以示現出很威猛,也可以表現出很柔和,總之我們的心是很好用的。

(待續)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