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身後事的百科全書——《死在香港 見棺材》

《死在香港 見棺材》一書讓讀者一窺香港殯儀業的神秘面紗
《死在香港 見棺材》一書讓讀者一窺香港殯儀業的神秘面紗

想不到一本關於殯儀行業的訪談錄有這麼一個浪漫的小故事︰「找上門來的是個年輕人,他說想做一碗酸辣麵,一碟土匪雞翼,給他去世的女朋友……他一直求我,讓我無論如何做到為止。」「寶華紙紮」的年輕設計師歐陽秉志談起難度最高的一件作品時回憶說。他是紙紮行業內少數的年輕人,連Beyond的黃家強也找過他做出黃家駒那把Gibson電結他。他坦言是懷著做給先人用的心情來做紙紮品,手工總是一絲不苟。為什麼只有難度最高,卻沒有最難忘的紙紥品?「因為每件都難忘。」這反映出身後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很個人化的事情。

誰是主角?

書中有一個故事很值得深思︰台灣著名廣告人孫大偉,曾在生前表明不要告別式,然而在他的喪禮之後,「朋友幫他舉行了一場『大偉的畢業禮』,展覽他的攝影作品,廣邀孫大偉生前的好友和廣告界出席。朋友們輪流致詞,離開後還得到一個墨綠色的書包,上面黑字寫著『有你真好』……」聽起來很精彩的告別式,台灣研究殯葬的尉遲淦教授卻有更深入的見解,認為這並沒有完成孫大偉生前的交代,畢業禮的主角也不是孫大偉的本人。尉教授強調喪禮在於凸顯人活了一輩子的價值,和其情感連繫,而不止是遺體服務。

及早作生前規劃

既然身後事是這麼個人的事,在生的時候規劃身後事顯得極為重要。據本書介紹,民間有不少機構就專為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提前作身後事規劃,如榕光社推出「夕陽之友」計劃,專門替獨身長者辦理身後事。成為「夕場之友」後,口袋或銀包便備有印著榕光社資料的卡片,以備警方或醫院通知。聖雅各福群會的「後顧無憂生前預繳規劃服務」,更為了得知長者的狀態,設立「無憂通︰電聯關顧服務」,由義工每天定時打電話給長者。上述兩個機構除了照顧長者的身後事,也兼顧到長者的晚年生活,不時上門探訪長者慶生,溫情甚濃。

《死在香港 見棺材》一書讓讀者一窺香港殯儀業的神秘面紗
《死在香港 見棺材》一書讓讀者一窺香港殯儀業的神秘面紗

如何看待死亡、處理死亡?

書中更羅列了不同宗教對死亡的看法,例如佛教認為死亡只是一期生命的結束。死,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準備。了一法師認為,比起人死後的儀式,更重要的是生前的善終——放下所有的執著。

又如台灣法鼓山提倡環保植葬,包括創辦人聖嚴法師當年圓寂,其火化骨灰也是採用植葬。在香港較為相近的有花園葬,兩者有何不同?留給讀者在書中找答案吧。

走咗、瓜咗、香咗、去咗、L咗、無咗、DIE咗、釘咗、釘蓋、埋單、區泥、投胎、拉柴、瓜柴、瓜老襯、移咗民、去遊埠、唔係度、係個度、化咗灰、落咗下面、上咗上面、入咗黑箱車、去咗食香、賣緊鹹鴨蛋、返咗舊時個度……就是不願說「死」。
走咗、瓜咗、香咗、去咗、L咗、無咗、DIE咗、釘咗、釘蓋、埋單、區泥、投胎、拉柴、瓜柴、瓜老襯、移咗民、去遊埠、唔係度、係個度、化咗灰、落咗下面、上咗上面、入咗黑箱車、去咗食香、賣緊鹹鴨蛋、返咗舊時個度……就是不願說「死」。

書中還詳列了不同葬禮方式、採訪了殯儀業者對死亡的看法,更看到各從業者在行業的創新上著力︰用平治作靈車、開創免費殯儀業課程、為別人處理網上身後事……這一切,只為改變大家對死亡的忌諱態度,只有正確了解身後事,才能真正得到善終。本書齊備了香港殯儀業的資料,卻同時記載不失溫情的人物故事,特別是過來人的心聲。讀者若想一窺最貼近死亡的行業的真貌,或欲了解當代香港和鄰近地區社會人士對死亡喪葬的倫理態度,本書不失為一本窩心的身後事百科全書。

鳴謝: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提供圖書

相關錄像︰

推薦閱讀︰

書名︰《死在香港 見棺材》

作者︰陳曉蕾 周榕榕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3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