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商道》中的修行

很多年前,有一次在機場候機,隨手買下一本韓國作家崔仁浩的暢銷小說《商道》,當時不過是想打發一下時間。未曾想到的是,這部講述了十九世紀朝鮮紅頂商人林尚沃一生傳奇的小說,翻譯文字淺白,情節卻十分入勝。如今,雖然時過境遷,回望這部小說,仍覺其中深具哲理、禪機與意趣。

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

在小說《商道》的開端,現代汽車企業麒坪集團總裁金起燮在德國的高速公路上遇車禍猝死,人們在他的錢夾中發現了一張寫有「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的紙條,故事中的「我」是一位小說家,在他尋找紙條出處的過程中展開了對十九世紀朝鮮巨賈林尚沃傳奇的人生經歷的描寫。

林尚沃的確是朝鮮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他是十九世紀朝鮮正祖至憲宗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巨富,出生於1779年,死於1855年,享年76歲。他帶領旗下的灣商成為朝鮮第一商團,也曾協助朝鮮王朝平定大亂而被賜予三品官階。他常常救濟貧困百姓,晚年時散盡千金,將財產土地捐獻出去,臨終之時身邊只有二十錢。時至今日,他仍然為韓國人民尊敬與懷念。

小說中的林尚沃自小立志成為譯官,卻在隂差陽錯中走上從商之路。他多次歷經生死與破產的危機,但仍然堅守自己做人做生意的信念──「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能夠將經商的理念昇華為「商業之道」,這與他在寺廟的修行經驗及高僧石崇大師的棒喝與教導有著莫大的關係。

手裏有甚麼?

林尚沃年少之時曾在金剛山的秋月庵做了一年行者,從商後遭逢挫折之際,又再度回到山中為僧,前後共有三年的歲月在寺廟渡過。寺裏有位石崇大師。一日,大師突然攥緊拳頭,問林:「手裏有甚麼?」林尚沃答:「不知道。」便挨了石崇大師一杖。自此,大師每次見到林便問這同一個問題,說不出林尚沃就只好挨打。

後來林尚沃想出了一個辦法。一天早上,他故意在石崇大師的面前掃地,未等到大師問他,他搶先一步問大師:「我的手裏是甚麼?」大師答曰:「不知。」林如法炮製,用掃把將大師打倒。大師此時回答:「你手裏拿的是刀。」

此時林以為已經找到了答案。但石崇大師繼續問他:「手裏的刀是殺人之刀還是救人之刀?」林尚沃無論回答「殺人之刀」還是「救人之刀」都被杖責。他只好求助於另一位師父法天。

法天法師告訴他:「殺人之刀也是救人之刀。」

青年時的林尚沃,雖然知道了答案,可並不真正了解此中真意。直到多年以後他才明白:原來手中擁有的權利與財富既可以殺人,也可以救人;既可以成就善業,也可以製造惡業。

如何以智慧與慈悲善用手中的利器,其關鍵在於人心。  

能否抓住虛空?

在林尚沃無法決定是否還俗繼續從商之時,他求教於石崇大師,石崇大師卻問了林尚沃一個毫不相關的問題:「能否抓住虛空?」林回答:「抓不到。」石崇大師卻堅持說「抓得到」,並對著虛空亂抓一氣,然後,突然抓住林的鼻子、耳朵、嘴巴、腦袋,說:「這就是虛空。」在抓住林尚沃的鼻子之際,大師問林痛也不痛。林當然回答:「痛!」石崇大師便對林說:「只要我抓到你不痛的地方就放了你。」

此時的林尚沃又是一頭霧水,再次向法天法師求救。法天法師告訴他,石崇大師用「虛空」的公案,是要他明白佛如同虛空一般無處不在;大師要他找出全身抓而不痛的地方,是要告訴他如同身上任何地方抓一下都會痛一樣,佛並非只在一處。

一個人只要沿正道去修行,在任何地方都可能成佛。  

林尚沃於是決定下山。在從商的歷程中繼續修行,尋求佛道。

死.鼎.戒盈杯

下山之前,石崇大師曾預言林尚沃未來的人生之路將會面對三次重大的危機,並贈以破解之法:「死」、「鼎」與戒盈杯。果不其然,在林的從商生涯中,他一次又一次面臨大師預言的危機,每每在生死之間的緊要關頭,方參透大師所言之深意:

死──只有對「死」有所感悟,才可以在面對絕境時「置之死地而後生」;

鼎──世人皆有追求財富、地位及名望之貪慾,如「鼎」之三足。要保持警醒,不去過分追求其中任何一種。這是大師在提醒已成為巨富的林尚沃,不要再去過分追求「權力」與「名望」;

戒盈杯──是一個神奇的杯子,如果倒滿酒,酒便會消失。只有倒入七分以下的酒才能飲用。人生的慾望正如同這杯子,越想倒滿它反而甚麼也不會剩下。石崇大師用戒盈杯來提醒林尚沃不可有貪著與自滿之心。

「戒盈祈願,與爾同死」是刻在杯上的一句話,林尚沃因此悟出「賢者博學眾長、強者戰勝自我,富者自我滿足」的道理,商道可以說是「節制慾望而實現的自我滿足」。

就這樣,在面對危機之時,一次又一次的警示、思索與覺悟,將林尚沃引向真正的修行之道。 

一件東西

談到金錢時,書中有一段林尚沃說的話:

「我一生都在為了這個東西而奔走,因為我相信有了這個可以生活得很幸福。為了聚斂這東西,我使出了渾身解數。但是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這也只不過是『一件東西』,也就是『阿堵物』[1]而已。現在我明白了,原來我一直以為這是我所擁有的東西,可這東西其實是不為任何人所擁有的。它就像流水、藍天和大氣一樣,不能帶走,也不為任何人所擁有。它只是暫時由我來保管,不知何時就會離開我而成為別人的東西。

……

我一生都在追逐這個『阿堵物』,眼中根本也看不到其他人。我所看到的人都是:這人對我有利還是有害,能給我帶來利益還是損失,而看不到那個人的真實面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緣自阿堵物。我的眼前只有利益,最後不免成為睜眼瞎。現在,我要我丟開鹿,看到山;捨卻金錢,看到真實的人。我要丟開阿堵物,把天地之間的萬物看個明白。 」

林尚沃以其一生在商道中的修行,最終參破了這「一件東西」。在晚年,他將財產回贈社會,退隱山林,成為石崇大師預言的朝鮮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巨富」,這稱號並非因為他的「有」,而是最終的「無」。林尚沃臨終之時,寫下這樣一首偈以明心志:

生生死死生復死,積金候死愚何甚。

幾為閒名誤一身,脫人傀儡上蒼蒼。 

商佛商業之道

小說的結尾,以朝鮮詩人、金石學家金正喜(1786~1856)之言概括了林尚沃的一生,亦昭示了商業之道的深意:

「《史記》太史公云:『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此言有理,然非僅富而仁義附焉也,與其曰人富,莫若言循人道方使仁義附之,蓋可謂商業之道。 

稼圃平生積富,終富甲朝鮮八道。所謂稼圃經商,如孔子云『非逐利而求義也』,故其乃平生重道之君。經識『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之利理,故優於人而非優於財。 

雖終生積財,而不拘一物;竭生平勞作,實無為之人;盡終身蓄金,仍侍蔬不綴,可謂一老菜農也,故稱其商佛,於此何樂而不為,乃幸事。」

《商道》雖言商業之道,卻不離做人之道、修行之道。

晚年的林尚沃讀書、寫詩、務農自娛,自號「稼圃」。他空手而來,亦空手而去,擁有財富,卻只為世人保管,不留一絲痕跡。稱其為商佛,或不為過。

修行之道

小說就是小說,所寫的並非是全然真實的歷史,其中不乏作者虛構杜撰之處。熟讀禪宗語錄之人亦不難在書中找到歷代禪宗公案之痕跡。小說中的林尚沃可能與歷史原型有著很大差距。然而,通讀這部小說,帶給我們的思考與哲理或許遠遠超過歷史的任何評價。

「財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財如水一般流動,擁有財富,卻不將財富拘於自用。人像秤一般公平正直,建立誠信,方能為人所信服。天地間,道與道皆相通。商道亦是修行之道,商道亦可以體現禪道。

編按:原文刊於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編《佛智禪心》一書


[1] 阿堵物:「阿堵」是六朝時的口語,「阿堵物」意為「這個東西」,指代金錢。典故出自《世說新語:晉王衍嫉其婦貪濁,口未曾言錢字。婦欲試之,使婢以錢繞床,王衍晨起,即令婢曰:「舉卻阿堵物」。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