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讓禪修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禪的三重鍛鍊

一、生活本身就是禪

如果想身體健康,必須要有適度的運動,可是心理的健康正好相反,必須要有適當的安靜;身體最好每天都有運動時間,心靈則最好每天都有安靜的時候;通常,人們可能每天有運動的習慣,卻很少有讓心安靜一段時間的習慣。

禪的修行方法,包括調身、調息、調心的三要素,目的在於調理身心,關鍵在身心統一。禪的鍛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集中注意力。初學禪的人,若能在做任何事時,都心無二用,不起雜念的把注意力集中的話,雖不能即入禪定,也可使你的工作效率提高,生活得充實和穩定了。

不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只要能體會到安定自然,就在禪裏邊。禪宗講求的是心的自在、明淨和煩惱的解脫。很多人誤解禪一定要打坐,或者一定不打坐,這兩種觀念都不要執著。打坐有它的功能:可以使人比較容易把心安定下來,也比較容易發現內心的種種活動。

禪,不僅是在蒲團上。其實,生活本身就是禪,問題在於能否體會到安定自然,只要能夠身心保持放鬆與專注,清楚自己當下在做甚麼,講話也好、不講話也好;行動也好、在靜止狀態也好,無非是禪。也可以說,吃飯是禪、睡覺是禪、拉屎撒尿是禪、太太餵小孩是禪、先生上班工作全是禪。

禪的生活態度是:認真地體驗現實生活中每一個當下,知道事實,面對事實,處理事實,然後就把它放下。無論遭遇何種狀況,都不會認為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用禪來安定心,從收心、攝心到放心,就是修行的過程。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只是那麼自然的生活著,這就是自在,就是得解脫。

二、禪修的社會意義

禪修不僅是個人修行,它能利益他人丶和諧社會,禪修者先安定自己的心,祥和的心境能為身邊人帶來平靜,人人相互影響,有助社會安定。

人類希望世界和平。然而,談和平不要將眼光先投向外在可見的世界,應始於個人的方寸之內。和平,並不一定要遊行示威、反戰、反對製造社會紛爭的人,如果一群人反對另一群人,就有對立的產生,而戰爭的產生實根源於此,世界也因此而更不得和平。因此,談到和平,人人不妨以個人為中心點,來負起這項責任。

禪法,不需向外求,我們來檢討一下自己內在的自心世界,是不是和平呢?實在是既不和也不平。因為我們的內心世界,妄念紛飛,凡是與煩惱心相應的,都不是和平,如貪、瞋、痴、慢、疑、邪見,無一不是煩惱心,這些煩惱結不除,我們的心便經常處在不和平的狀態而不自知。煩惱之心是罪惡淵藪;損人利己和損人不利己,都是罪惡。大罪惡是使人的財產、生命受到損害,小罪惡是令人煩惱、不舒適,我們常願社會無罪惡,卻忽略了自己的言行是否無意間也造成了傷人的小罪惡。

一般不曾修行的人,根本不覺察到自己的內心大有問題,也就不知道要靠修行來調和自心。實際上我們的身心是經常在衝突與不和平的狀況中,我們常會覺得力不從心、身不由己,四大無法調和,心理有病,牽連身體也生病;因此,要想身心統一,就必須先有和平的內心世界。個人若不起煩惱,才能不影響其他眾生;若每一眾生均能不以自己的煩惱去觸惱其他眾生,無盡的煩惱便可斷盡了,一切還是須先從調伏我們的內心世界做起。

禪修幫助我們了解心念,清淨煩惱,安定心神。禪者因為內心不會感到空虛不安,欲望必定減少,能知足常樂。要使世界和平,就要由個人做起,以慈悲代替怨恨,世界上戾氣紛爭將會減少,先提昇自己的品質,為自己、身邊人及整個世界帶來好的影響,眾人同心,一起在人間建設出淨土。

三、禪修的深層意義

禪,不是休閒活動或舒緩壓力的工具,而是漢傳佛教中最精彩、最精華的部分,是一場個人修行,藉而覺知生命歸宿和實相,獲得真正之幸福。

中國大乘佛教主張──心若不定,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問題,而禪的最終目的,是在開發智慧。開發智慧就是要心中沒有雜念、妄想,最重要的是沒有自我中心。不以自我為中心處理事情,這種態度就稱為智慧,智慧一定要從定的基礎產生。因此,中國禪宗在修習禪法時,以打坐來修定,它是基礎工夫。但不一定要打坐才能修定,打坐也不一定就能理解禪。但是若沒有定的基本工夫,就不會有真的智慧出現。

學禪是要開發智慧,智慧就是當你肯定自我、成長自我之後,能夠消融自我,突破自我中心的執著,讓自己不受環境、心情困擾,此時一種自由的心就會出現,可以隨心所欲,容易指揮,而且頭腦非常清楚,智慧往往就在這種狀況下產生,禪者就能參透自己的本來面目,明心見性。

禪,不著文字,想了解就要踏出修行的第一步,照著修習禪法的觀念和方法去努力,這需要每天不斷的練習,甚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釋迦牟尼佛在成佛後也是常常打坐,為甚麼?因為這就是生活。

繼程法師香港弘法之旅2019 [活水源頭] 漢傳禪法工作坊詳情:

https://www.ddmhk.org.hk/main_news.php?lang=2&newsID=1467

繼程法師香港弘法之旅2019【「活水源頭」講座詳情:

https://www.ddmhk.org.hk/main_news.php?lang=2&newsID=1466

訂閱
通知
guest
1 評論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
FANG CHENG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