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一番發人深省的說話
彌陀化身的唐朝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的「地觀釋」,言:「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 ,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 何以故?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
「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此語發人深省,一者何以能度一人捨苦出生死,是名「真報佛恩」;二者諸佛「出世本懷」,為何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三者稱諸「佛本願意」,皆是勸人誓生淨土,向無上菩提嗎?
諸佛出世本懷,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
作為末法惡世的佛弟子,我們在種種不同的因緣下遇上佛法,或許抱著不同的目的學佛,欲得不同的利益,例如我們在人生遇上逆境、挫折、災難、苦惱時,會求佛保佑,希望遇難呈祥,逢凶化吉。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的本懷,向世人說法的目的,希望我們得到甚麼利益?
善導大師深明佛意,告言:「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表面上,釋尊說法欲令眾生止惡行善,享人天福樂等世間善法,但我等貪瞋煩惱成就的凡夫,身處末法惡世,就連最基本的佛法也不能受持,如戒殺、持素,怎能長享人天之樂、怎能有常隨的幸福?
縱使有少數人能自行世善,得人天福樂,但人生苦短,猶如電光,瞬間捨報,所謂「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屆時「金也空、銀也空」、「妻也空、子也空」,一切如夢幻泡影!在業力牽引下,隨緣受報,最終還墮入三惡道中,長時受輪迴之苦。
由此可知,釋尊處理釋迦族被滅一事的取態和手法,著眼點在於拔除眾生的苦根,實在不忍眼白白見眾生繼續留在六道苦海中輪迴?人總有一死,倒不如讓世人藉世緣苦事認清善惡報應、六道輪迴之理,從而「痛定思痛」,令人發起出離生死之心。詳見前文--從兩則故事探視佛陀慈悲救世的本懷。
「不樂閻浮提濁惡世」與「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就如《觀經》的韋提希皇后經歷家庭慘劇巨變時,向釋尊說出自己的心聲:「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地球)濁惡世(娑婆世界)也。」所以,釋尊得知因緣難得,不惜暫停宣說《法華經》,不請自來王宮,急為韋提希及為未來世一切罪苦凡夫而欲脫苦者,說出離閻浮提濁惡世之妙法。
其實,韋提希無由具體說明自己想「往生」的地方,只說:「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但她跟釋尊習法,當知佛教世間善惡法,故強調「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可知「無憂惱處」是沒有三惡道的,是諸純善無惡的人聚居之處。
因此,韋提希隨即說:「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韋提希只懂人天福善,故根據因果業力的道理,為求居於「清淨業處」,必須得相應的身口意三業清淨功德,但她仍沒法具體說明出離地球之後,應「往生」那裡去,此與我等凡夫一樣,對地球以外來生可居住的世界,一無所知。
釋尊即光臺現國,展示二百一十億佛土,韋提希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釋尊即時微笑,稱其本心、滿其意願也。韋提希今樂生極樂,但知欲得往生之果報,必具更高修行、更多功德不可,以作生因。
往生極樂世界方法之一:惟正受的定善及淨業三福的散善,迴願求生
娑婆凡夫不易發起出離三界生死之決心,如今韋提希皇后不再求人天福善,而求生清淨業處,相當於佛土,更是難能可貴。釋尊應其提請,先許說思惟正受的定善十三觀,再自行補充說淨業三福的散善九品觀。此乃釋尊一代時教,若人迴向所修定、散二善行業的功德,願求往生,亦可得生。
可是,釋尊直言:韋提希是垢障凡夫,心想羸弱,一不是自力修定善之才,二不是善解經義,或堪受持戒法之輩,善根福德乏善可陳,豈有功德迴願求生淨土?故此,釋尊最後在「下輩觀」告知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生死凡夫「念佛往生」的妙法,即彌陀本願名號功德力救度之法。
任何眾生只要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可乘彌陀願力,仗名號功德,光明攝護;是人臨命終時,蒙佛(金蓮花)來迎接引,往生西方。任何眾生者,即一切凡聖、道俗、善惡、智愚、平生乃至臨終的人,及三惡道眾生。一旦往生,必至滅度,速成佛道。
往生極樂世界方法之二: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往生」之法,行極平易,果極殊勝,實是遇惡凡夫唯一可出離三界生死、速成佛道的法門。《觀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故知勸即令眾末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不只是釋尊本願意,也是諸佛共同的本懷和意願。
我們既信知此救度妙法,自己又經聞即信行者,若見有一人欲捨苦出生死者,應不惜身命,急為說之。何以故?諸佛皆樂於見到有更多願意出離生死收眾生以念佛一法,回歸諸佛的大家庭、回到諸佛的身邊,我們豈不是「真報佛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