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外祖母的養生之道(下)

上次談婆婆在情志方面的長壽秘訣,本文續談她在生活習慣方面的養生之道:

(一) 作息規律化──婆婆與我的母親一樣,每天晚上九時半必定就寢,而且睡得很好,一覺到天亮的早上五時左右醒來。她會先在床上做柔軟體操,然後才起床梳洗,煮早餐,做家務勞動。天天如是,從來不參與甚麼看演唱會等捱夜的活動。

(二) 運動持之有恒──婆婆喜歡在床上舒展手腳,例如:踩「空單車」,轉動腳腕、手腕等。我不知道她的床上體操是在哪裏學來的。她告訴我若不活動手腳,身體這副機器就會生锈,她是很懂得保健養生的人。她每星期都到老人中心學寫字,及每星期有兩、三天自己乘搭巴士到灣仔與老朋友搓麻將,直至她中風前一兩年。她晚年與我的母親在港島居住,經常自己一個人乘搭巴士到灣仔葯房買跌打葯貼。我們給錢她乘搭的士,她也不捨得用。她活到終年仍然頭腦清醒精靈,搓麻將時還會贏錢,可惜她身邊的老友一個又一個走了,到後來沒了「麻雀腳」(搭子)。

(三) 飲食樸實無華──婆婆從來不吃補品、不吃零食,亦沒有吃保健食品,例如維他命丸、靈芝丸等。她早餐喜歡吃飯及粉麵,很少去茶樓飲茶,除非有喜慶事。餸菜是普通的青菜、豆腐、鹹魚、節瓜、瘦肉、蒸魚及蒸雞,很少吃海鮮。除了晚年有飲老人奶粉用以補充鈣質外,沒有吃甚麼燉品、滋補品及葯材湯。她只習慣飲用清菜湯、瓜湯及老火湯,她是一個不貪美食的人。她很愛惜自己的身體,每餐只吃七分飽,生活很有規律。

以上相信是婆婆長壽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應是她做人態度。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一九九二年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召開的國際心臟健康會議上發表的宣言:「當前主要的問題是在科學論據和民眾之間架起一座健康金橋,使科學更好地為民眾服務。這座金橋有四大方面: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黨毅,2010年)。

這四個方面都是與個人的自制力及修為有關聯的。在物質豐裕、慾念橫流、生活緊張的現代社會,要做到戒煙限酒還可以,但要實行運動持之有恆、健康膳食及心理平衡,則必須具備強大的毅力、豁達的心胸等心理質素才可達成。

綜觀婆婆的養生經驗,我認為她的長壽主要取決於她的做人態度,或者說是她自律的精神、隨緣自在的個性,以及很強的適應逆境的能力。由於這種自律性,令她能保持有規律的作息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根據古代養生家的經驗,這能提高人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力,從而避免發生疾病,達到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目的。正如清代名醫張隱庵所言:「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作勞,養其精也。」(王玉川,2010年)。

筆者認為,要達到養生長壽,最重要的一環是心理平衡。中醫認為,情志過激會影響人體氣機的昇降,造成血氣失調,內分泌功能紊亂。正如《素問.舉痛論》所言:「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怨則氣消,憂則氣聚,思則氣結。」(王玉川,2010年)。七情會引起氣機異常,導致疾病。婆婆能夠達到健康長壽,終其天年,最重要的原因是她經常保持心境平和、開朗,抱持無欲無求、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這點是人生最難做得到,也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所謂「寵辱不驚」之處世態度,即是視榮辱若一,面對任何重大變故,都能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王玉川,2010年)。人若能培養到這種情操,自然安枕無憂也(陳君石、黃建始,2007年)。

此外,婆婆與我的母親晚年時都非常重視與朋友的交往。她們都是沒有老伴陪伴終老的人,但卻樂得有「老友」為伴。老友供給了她們很多娛樂生活,例如:搓麻將、結伴旅行、一齊到老人中心參加活動等。古代有所謂「延年養壽八字經」,即是「童心、龜柔、猴行、蟻性」;其中「蟻性」正是要我們學習螞蟻一般結伴同行,平日多與別人互相交往,開放自己,這樣可以令生活過得輕鬆愉快一些,衰老現象也會來得遲些 (黨毅,2010年)。

總括來說,我的養生方法主要是從我的外祖母身上學的,例如:自律、生活規律化,早睡早起,每天堅持做床上柔軟體操及到健身室踩單車或跑步。但是,情志方面,我還未能做到像她那樣寵辱不驚、隨緣自在、無慾無求,還需要多加努力,不斷地去磨練及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質,以便達到身心健康及延年益壽的目的。

參考書目:

王玉川:《中醫養生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九二。

陳君石、黃建始:《健康管理師》,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二○○七。

黨毅:〈中醫養生學概論〉,中醫健康管理學碩士課程投影片,二○一○。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